当前位置:

水稻的成长,我们的成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9-26 10:27:22
微浏阳
—分享—

董怀国

金秋十月,浏阳市高坪中学的水稻喜获丰收。这份收获,来自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一堂课——“水稻的一生”。在学校承租来的水稻田里,学生从翻地、播种、抛秧、收割等全套环节,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实践。(详情见9月24日《浏阳日报》05版)

将一片稻田翻耕过来,撒下种子,悉心田间管理,收获谷子,为什么让学生那么欣喜?因为,生产是快乐的。所有的生命,从最初的萌发,到沐浴阳光雨露成长,到瓜熟蒂落,这是自然的安排,是这个蓝色星球永远生机勃勃的原因。我们人类身处其中,参与到了这个过程,收获到了这些成果,这既是我们对生生不息的见证,也是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所以,参与“水稻的一生”课程,孩子们为水稻的成长高兴,也为自己的成长高兴。

长期以来,老百姓喜欢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讽喻读书人脱离劳动实践,成为只有理论知识而不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切实运用的“书呆子”。必须要认识到,从古至今,哪个阶段都不缺“书呆子”,他们对于书本知识的机械获取,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既不利于其个人成长,也不利于正确的教育活动推行,最终将对社会发展、民族进步造成不利影响。

正如高坪中学学生所体验到的,参加劳动实践课程,全程经历水稻的成长,很辛苦,也很有收获。对于这些生长在农村,见识过长辈辛勤劳作但是极少参与其中的孩子来说,亲身实践比诵读“粒粒皆辛苦”更能体会劳动不易;亲手耕种比接受“劳动光荣”教导更能收获喜悦和自豪。在这样的课程实践中,孩子们离生活的真实更近,受到的教育同其他文化课程给出的同样重要。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劳动是人有意识的、自觉地改变环境改变世界的活动。那么教育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不断传播的基本手段,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尊重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让教育同劳动的紧密结合,完成一辈又一辈人推动世界改造、历史进步的使命。

承认教育对于民族复兴、民生幸福的重大意义,就应该承认教育离不开劳动,在教育实践上不断改革,力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莫尔在其《乌托邦》中提出的儿童边学习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设想。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了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事业。在已经非常明确的教育方针下,所有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具体的、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途径。这样,年轻一代的劳动本领才会增长,劳动观念才会树立,而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才能达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