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讯(记者曾巧)11月8日,新中国第22个记者节如期而至。今年以来,市融媒体中心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本领过硬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有温度的优秀新闻作品,为推动浏阳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近日,市委宣传部通报了2021年度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结果,张可夫、胡吉星、江卉、周婵、周鹏、向婷、田忠、廖瑾、张涛、谢咏吟获评浏阳市2021年度优秀新闻工作者,《先烈志·两地红》系列报道(集体)、《河流的记忆——浏阳市枨冲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音乐焰火晚会》(王继斌、余树平、杨丹、胡伯延、刘文知、冯烨等)、《红色浏阳,从胜利走向胜利》特稿(龙章平、刘志光、胡吉星)、疫情防控系列报道(高雨、李丹、周婵、袁峥峥、王娜、陶燕清、孔芬)、《浏阳双声道》栏目(尚好)、《奔向潇湘》系列报道(集体)、“网红坝”系列作品(高雨、李丹)、乡村振兴系列短视频(李丹、陈梦轩、陈启智、王琼、周良、季鹤婷)、《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浏阳实践”》专题(集体)、《浏阳请全抖音看新年烟花》抖音作品(喻发良、张文茂)获评202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
让浏阳乡村通过短视频走向大众
《乡村振兴系列短视频》
“孟轩,今天去哪个乡镇?”《孟轩看浏阳》这个视频栏目,让陈孟轩这个株洲妹子跟浏阳的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年5月,微浏阳视频号以主持人孟轩带你看乡村的形式,推出了“打卡浏阳美丽宜居村庄”栏目,聚焦浏阳乡村振兴,为传播浏阳之美提供了全新视角。
“从小河乡到镇头镇,再到达浒镇,在浏阳的大半年,东南西北乡我都去了一遍,同事曾调侃说他一个浏阳本地人,还没我这个外地人去的乡镇多。”陈孟轩笑着说,不论是下河抓鱼,还是下塘挖藕,每一次尝试都带给她全新的体验。
十二期短视频,用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生动活泼的讲述方式,将浏阳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图景呈现在观众眼前,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我很乐意走进浏阳的乡间地头,那一个个美丽的屋场,那一张张因为产业增收而绽放的笑脸,都会带给我无与伦比的快乐。”陈孟轩说,能够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浏阳的美丽乡村,她既开心又自豪。8月,浏TV视频号正式推出《乡村季风》栏目,也将镜头对准了浏阳的美丽乡村,用短视频来宣传推介浏阳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从盛夏的边洲村到蔬果飘香的沙龙村,主持人季鹤婷通过镜头,用打卡的方式,带领观众感受浏阳建设热潮涌动下的美丽宜居村庄。
“浏阳可真美!”“这个地方在哪里?”“我也想去,周末安排。”通过短视频,越来越多的网友被浏阳的美丽乡村圈粉。透过这些视频,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力旺盛的中国乡村正在开启新篇章,乡村振兴幸福面貌初具雏形,浏阳乡村的那些事,也在传播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河流的记忆,唤醒乡愁
《河流的记忆——浏阳市枨冲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音乐焰火晚会》
白日望帆影,夜卧听桨声。6月30日晚,浏阳市枨冲镇老码头文化广场,烟花璀璨、音乐澎湃,6分钟的实景演出《河流的记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还原枨冲老码头昔日繁荣,引发了网友热评。
第一次前往枨冲采风时,文案策划冯烨看到老码头的一砖一瓦,不禁感叹:“这简直是天然的舞台!”百年前老码头繁华的景象,磨剪子的匠人、卖豆腐的大姐、搬货的叔伯、洗衣的阿妹……在冯烨的脑海里变得鲜活起来,实景演出《河流的记忆》的文案就这样写了出来。
“在建党100周年众多党建主题活动中,‘河流的记忆’以其独树一帜的题目令人耳目一新,初次尝试的实景演出,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会导演杨丹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剧本、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都是在不断的讨论摸索中逐步完善的。
《河流的记忆》高度还原了以前枨冲人民沿河而生的生活场景,将浏阳河旋律环绕、商贾云集、水运繁忙之景象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老码头区域还设置了小型农特产品集市展和复古美陈,饱蘸着枨冲人乡愁记忆的老码头,从记忆深处重新浮现。
“参与表演的都是枨冲镇枨冲村的村民,虽然只是表演普通的生活场景,但村民们的热情却十分高涨,从道具到角色,从走位到彩排,大家都积极配合,甚至很多村民回去后,还会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演技。”杨丹坦言,村民们其实都是“本色出演”,但因为这场演出,这个角色对于他们而言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村民们在用自己的虔诚,怀念岁月,回忆逝去的青春。”
《河流的记忆》可以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究其根本是那份浓浓的“乡愁”,牵动着创作者、参与者、传播者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那些随着时代变迁消散的记忆,在安静流淌的浏阳河中又被重新拾起了。
每一个名字都是座丰碑
《先烈志·两地红》系列报道
为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4月初,《浏阳日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报道有机结合,启动了《先烈志·两地红》大型特别报道,选择易荡平、潘心元、李白等13位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浏阳籍和在浏阳有过重要活动的革命先烈,回顾其成长经历,挖掘其感人故事,展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和伟大精神。报道一经推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点赞。
“《先烈志·两地红》广西采访报道组出发。”4月3日凌晨3时,伴随着响亮的口号,《浏阳日报》采访报道组与先烈亲属一同赶往《先烈志·两地红》特别报道的第一站——广西。
“准备时间紧、地理跨度长、采访难度大、不可预见性多、报道形式广,这对报道组而言无疑是一场硬仗。”浏阳日报社社长李芝率采访报道组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了筹备对接工作,在广西辗转多地追寻烈士足迹,走访战斗发生地、烈士牺牲地……
87年前,574名浏阳男儿奋力杀敌,血染湘江,从此长眠于此。我们的采访,更像一趟久别的“探亲”之行。50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家乡人”这个亲切的称呼,而变得意义非凡。
“采访的过程十分扎实,我们甚至为了一句‘有可能’,在晚上再次敲开了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大门。”记者罗晓芳说,跟随先烈家属一路深挖易荡平的故事,才真切了解到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
这次采访,我们每个人都深受触动,我们也将这份感动,通过报纸、微信、视频等融合传播方式传达给每一个人。记者去上海、赴江西、到衡阳、过平江,呈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先烈故事。这组报道,也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题材。
此外,我们还用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策划推出《帮烈士“回家”》报道,为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浏阳籍烈士寻亲。
记者手记
以真情燃共情
11月7日的寒潮把季节从秋天翻到冬天,11月8日的艳阳把一个温暖的记者节送到我们面前。
《浏阳日报》一直倡导做一份温暖的报纸,因为温暖是能感染人的,暖心是能共情的。而引发共情,我想最直接的,是以真情。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浏阳是红色热土、革命老区,有2万余名革命烈士,《先烈志·两地红》是浏阳日报致敬百年的一个用心用情之作。
这一策划联动革命先烈出生地、战斗地或牺牲地的媒体、部门开展同祭一位英烈、同讲一堂党课、同承一种精神等活动,追寻先烈足迹,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特别报道首站赴湘江战役发生地广西全州、兴安等地,采访易荡平烈士的故事。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就建在易荡平牺牲的脚山铺阻击战战场上,易荡平在掩护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顺利过江后,为了不当俘虏以身殉国,他的英雄壮举令人动容;全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春燕学生时代就曾为易荡平扫墓,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照片,她说:易荡平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在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对先烈的尊崇令人感动;在红军过江的湘江界首渡口,看着江面的菊花瓣、听到不断炸响的花炮,我们仿佛置身87年前枪林弹雨的渡江战场,无数先烈的鲜血将湘江染红,让人更能领会“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背后的惨烈和红军的巨大付出。
对记者而言,“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唯有真情,才能点燃共情。
回顾这组前后跨越5个月的重大报道,它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采编队伍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进一步锤炼了我们选题策划和融合传播的能力,进一步推动记者向“提笔能写、举机能拍、出镜能播”的全媒型人才迈进。
身处伟大的时代和英雄的城市,我们应有新时代媒体人的本领、格局、担当。媒体融合的未来早已到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奋进新征程、挺进前五强,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文/罗时茂)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