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有些点赞,我反手就给一个差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11-19 09:01:16
微浏阳
—分享—

阿木

最近,一篇寒门学子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奋斗故事的自述文章刷屏了。开始时他是接受别人的资助,生活的方方面面精打细算。慢慢地,他从事家教等工作赚钱,终于从被资助变为资助他人——资助了家乡4个孩子。

不错,这篇在“树洞”(在网络上发表私事的匿名平台)发表的文章迅速感动全网,有人称其为“现实版的《送东阳马生序》”。他的“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等认识,生动而准确地诠释了传统的“穷且益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信条。

从这位清华学子的故事可以看出,一时半会的困窘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重要的是他做到了别人喝饮料时自己喝水、别人吃上好的饭菜而他尽量将就,每个月花销控制在400元。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坚持用双手改善生活条件,用求知改变命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社会的帮助记在心里,从未忘记要给予回报。

所以我也如千千万万的网友那样,为他的执着和美好信条点赞——这几乎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只是我不免疑惑,身处逆境,就要懂得发奋;受人帮助,就要懂得感恩。何以这些我们都应该做到的,到现实中却会如此宝贵?莫非真的是因为难能可贵?

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定要以完美主义来看待人性,而是担心,假如人们只会为这样的励志典型点赞而没有见贤思齐的后续,那这种点赞就是极其廉价和没有意义的。

《管子》记载了齐桓公到郭国的一个故事。齐桓公问当地人:“郭君为什么会灭亡呢?”人家告诉他,因为郭君“善善而恶恶”,意思是君主称道好人好事,憎恶坏人坏事。齐桓公更奇怪了,“那是贤君啊,何至于亡?”当地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地说,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

一个“用”,表达了郭地老百姓对于善行要得到倡导、善人要得以任用的期望。相应地,一个“去”,表达了他们希望恶行得到惩处,坏人不能容于当世。从结果来看,显然是郭君没做到这些。

古今不少的哲学大咖,尽管研究方向和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在“知”和“行”的关系上,看法大致是不差的,那就是什么事情最后都得落实在行动上,说得好听,不如干得漂亮。知道要奋发有为,却做起了啃老的躺平一族;知道要感恩图报,却在受到资助后一封信都懒得给捐助人写;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却在社会公益面前无动于衷、一毛不拔——这和“善善不能用”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的魏晋时代,战乱频仍,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于是他们喜欢聚在一起,饮酒、清谈、纵情山水,业余生活极为丰富多彩。业内生活呢?很遗憾,他们没有业内生活,就是说,不干正事。所以王羲之批评他们“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到了明末,顾炎武先生就总结出了“清谈误国”论断。

我不知道当今的“键盘侠”是不是脱胎于“清谈帮”,只是感觉“键盘侠”既能抨击丑恶,又能盛赞正能量——左右开弓,褒贬两不误那种。所以我真的需要提醒一下,“键盘侠”并不等于是“网络喷子”,他们还是点赞高手。借助了网络给予话语传播的极大便利,他们的关注领域极度广泛,任何的社会热点必定涉猎,必定“反手就是一个赞”或者“反手就是一个炸”。

所以我对于点赞的姿势是很挑剔的——你是躺着点的还是站着点的?你是哈欠连天点的还是元气满满点的,你是条件反射点的还是深有感触点的?这都有讲究,因为这能反映出你点赞的诚意几何。当然,也是反映出我对于点赞背后效果的期待。

这就是我对于如清华学子“树洞”文章获得无数点赞并不激动的原因——事情是正经事情,点赞却未必是正经点赞,其中水分肯定不会少。那么什么才是“善善而用”不掺水分的点赞呢?我觉得还是观其赞察其行吧,转头就忘的点赞,我反手就给一个差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