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河时评丨这样的院士明星照不妨多来几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11-22 09:38:15
微浏阳
—分享—

董怀国

近日,一张照片刷爆朋友圈。照片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赵东元教授拎着布袋子,站在学校袁成英楼门前,袋子里装着他刚刚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消息传开后,有一少部分网友对这张照片提出质疑:“都说赵院士不图名,都说赵院士很低调,那他为什么要摆拍这张照片呢?”

赵院士这是在摆拍作秀吗?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采访还原了事实真相——赵东元牵头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1月3日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颁奖,下了领奖台就往复旦大学赶,11月4日上午就出现在一堂本科生的教学课堂上。同事“逮到了”刚下课的赵院士,便抓拍了一张并随手发在朋友圈。

事情的过程,其实令人感动。国家级一等奖荣誉,可能大多数人珍视的方式会是发朋友圈一轮,抒发感想和感谢一轮,兴奋几天,接受祝贺几天吧?毕竟这是一辈子都不大可能获得的。赵院士当然也珍视这个荣誉了,但他珍视的方式是,领完奖立马赶回自己的岗位,回到自己的学生身边,继续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我们应该感谢赵东元那位同事,留下了院士日常工作的普通一瞥。可遗憾的是,这样的照片还是被质疑一切的“杠精”质疑了,他们直指院士这是摆拍和作秀。他们暴露出来的逻辑是,我承认你优秀,也承认你低调,但是你应该一直低调地优秀下去,被大家看到了那就不行。

其实这是给那些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对功名利禄无所追求的人士出了个难题。他们的优秀品格和突出成绩让人无可挑剔,却对某些既不上进又不愿意正视自己缺点的人构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这些人因了对自卑的找补,时刻保持着鸡蛋里挑骨头的冲动。事实上,在传播手段多元快捷的当下,让这些人完全屏蔽掉现实生活又怎么可能呢?于是赵院士就“中招”了。

幸亏,这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主流舆论和国家机制并没有忘记敬业奉献、卓有成效的人们。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科技领域的尖端人才进行奖励,就是要通过国家级的荣誉对他们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肯定和鼓励,要在全社会形成向先进看齐、同心协力共创伟业的大好态势。全社会向人才致敬,向人才学习,这是进步的表现,是正能量的传播。

为什么我们前行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是因为有大批人不断地奉献智慧和汗水。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好和进步的追求,除了要应对未知带来的挑战,还需要面对部分人怠惰的掣肘和泛酸的喧嚣。所幸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心中有至高的追求,前途就有开阔的眼界,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根本就不会在市井流俗中迷失,更不会因飞短流长彷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进取,尊重良善,这是社会应该有的正道,也是社会发展的倚仗。所以,如果说赵东元那张照片不够低调,那就不妨让赵东元诲人不倦教学生、孜孜不倦搞科研的工作照再多流传一些出来吧,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这让我们对国家的进步更有信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