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英红将鲜藕上的淤泥洗净,使其露出白色的表皮。
夏采莲子冬挖藕。12月1日,达浒镇长丰村,汤英红种的莲藕正丰收。
因常年在田地里耕耘,汤英红皮肤黝黑,笑起来双眼眯成了一条细缝,十分感染人。在他的辛勤劳作下,他家的莲藕口感好、品质佳,远近闻名。
眼下,趁着天气晴好,他每天早早就出门去采藕。跟随他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他的藕池。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图/刘珂
泥中采藕,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
寒冬时节,再见藕池,早已没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意,也不见“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藕池里,原本碧绿的荷叶已经枯萎,但荷叶下的泥里,一种鲜味正在成熟。
脱去棉衣,上身只留下一件单衣,穿上雨裤,两手各挎一个篮子,汤英红“全副武装”,准备下塘挖藕了。藕池地势较低,走到田埂上要费不少劲,今年47岁的汤英红却利索得很,只听见“扑通”一声,一转眼的功夫,汤英红跳进了藕池。
食藕易,挖藕难,挖藕是个技术活。如果是外行人,单凭肉眼看,就不知从何下手;就算是进到藕池中,也很难寻到藕的踪影,而汤英红却总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
“根据莲叶杆的位置,就能找到。”汤英红说,顺着莲叶杆生长的方向把淤泥挖走,就能找到莲藕。不仅如此,根据莲叶的大小以及根茎的粗细,还能判断出莲藕的大小。
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在冬季,泥水凉得刺骨,对挖藕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只见汤英红挽起袖子,俯下身去,半蹲着,双手伸进淤泥里,水面泛起涟漪。
寻找藕根、挖出淤泥……接着便是不停地重复这一套流程。越往深处挖,泥水更凉,不一会儿,汤英红的双臂都粘上了泥水。阳光照在身上,也没能驱散寒意。
挖藕也是个力气活。双脚陷在淤泥里,行动十分不便。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藕不能断,断了就容易进水和泥,不仅难以清洗,口感也会变差。
“出藕啦!”循着声音往汤英红手底下望去,水面露出了一小块米白色的藕尖,继续往上拉,一节、两节、三节……足足八节长的脆藕!汤英红动作麻利,不到半个小时,又“揪”出了好几根莲藕,满载而归。
由于长时间在农田里干活,汤英红的双手布满沟壑,令人心疼。可他却不以为然,甚至引以为豪,说这是他辛勤劳作的痕迹。
纯天然种植,带来极鲜味道
挖完藕,便是洗藕。除了种植莲藕,汤英红还建了一个占地9亩的清水鱼池,这也成了他洗藕的好地方。
先在清水中淌去泥渍,用刷子轻轻一刷,淤泥洗净,莲藕露出了白色的表皮。鲜藕的每一节大小匀称,晶莹剔透,轻轻掰断一节,藕断丝连,闻着沁人心脾。虽然外皮布满淤泥,但莲藕中间的圆孔丝毫没被淤泥浸染。
“我岳父也是种植莲藕的,在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经验和技术。”汤英红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种藕的第8个年头。在种藕前,他曾在大围山的一个蔬菜基地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当地人对脆藕有一种特别的喜爱,这让他产生了种藕的念头。
辞去蔬菜基地的工作后,汤英红因地制宜,一心种藕。
莲藕分为粉藕和脆藕,粉藕表面粗糙,身材粗壮,淀粉含量高,口感比较软糯;脆藕的藕皮则比较光滑,藕肉洁白,外形比较细长,水分含量高,口感清脆多汁,并且回味带甜。
汤英红只种脆藕。他家的莲藕大概在7月份成熟,到来年3月都是采摘的好时期。与其他蔬菜不同,莲藕长在藕池内可以一直保持新鲜,无论何时挖出食用,口感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种藕的好时节,把上一年度留存在泥塘的莲藕挖出,再分开移栽,就能种出更多的莲藕。待栽种完毕,施农家肥、除去杂草,到了九十月份,就可以挖藕了。汤英红还会在藕池里养一些泥鳅和田螺,以此增加收入。
“莲藕要长得好,施肥很关键。”汤英红笑着说,为了提高莲藕的品质,施肥时全部使用有机肥料,采取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方式,再经过优质泉水的滋润,便注定了其独特的风味。
除了口感好,莲藕的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粗纤维、脂类、胡萝卜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秋冬吃莲藕,还有健脾、开胃、通便的作用。
莲藕的吃法有很多,可生吃、凉拌、熟食,不过最传统的还是炖汤。冬日里,炖一锅莲藕汤来喝,不仅滋补,更是暖意充盈全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