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浏阳是一座铭刻着红色传奇的英雄之城,是一座红色资源富矿,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为了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浏阳市委组建了党史专家智库,成立若干课题组,深入开展"1+5"即浏阳党史大纲(从百年党史看浏阳的奉献与担当)、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研究、浏阳在秋收起义中的核心地位研究、红一方面军浏阳永和建军的历史地位研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两次入驻浏阳的历史价值研究、毛泽东张坊遇险脱险全过程探究等六个重大党史课题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凝聚了浏阳党史专家学者的才华与汗水,得到了省市相关党史专家的审读与认可,对于宣传推介红色浏阳,有效提升浏阳在党史、军史上的政治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浏阳更好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本报联合市档案馆(党史研究室)即日起开设《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浏阳庆祝建党百年重大党史课题研究成果展》专栏,充分展示研究成果,赓续红色血脉。
什么是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是深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里的遗传基因,是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产生、发展、凝练了中国精神,这就是红色基因。浏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浏阳的红色基因是什么,它是怎样传承与发展的?近现代以来,在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推动浏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过程中,浏阳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充分彰显了时代担当,奉献了巨大的智慧、热血与牺牲,逐渐凝练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成为推动浏阳发展的红色基因源泉。
作者
课题组组长:杨钢
课题组成员:罗柱 罗腊英 王江英 易俊
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年代,浏阳人民为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筚路蓝缕、奉献牺牲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考察时深情讲到,开国的这一批革命家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就好像形成了一个星阵、星群,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浏阳是一个真正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地方。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走出了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王首道、杨勇、彭珮云等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30位共和国开国将军(5位上将,5位中将,20位少将),其中还有全国唯一的开国女将军李贞;2万革命烈士,其中有寻淮洲、李白等2位“双百人物”。毛泽东、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夏明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这里留下了250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以上文保单位的有76处(国保12处,省保19处)。
革命理想高于天。浏阳的红色基因传承可以上溯到晚清时期。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浏阳志士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创办算学馆,这是湖南近代史上的第一家新式学堂,热血推行新学传播和维新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了著名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后,唐才常领导自立军起义,1900年牺牲时留下了另外一首《狱中题壁》:“七尺微驱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辛亥革命期间,浏阳人焦达峰、陈作新领导湖南新军起义,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任正副都督,但革命政权不幸被谭延闿阴谋窃取,两人被杀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大批浏阳有志青年奔赴长沙、北京等地或留学法国去追求革命的真谛,其中浏阳赴法勤工俭学的就有18人,他们中有多人成为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马克思主义。1918年4月毛泽东等人在长沙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浏阳先后有8位成员加入,其中陈昌奉命回浏阳推行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后来还创办了浏阳第一个革命刊物《浏阳旬刊》,把爱国主义运动推向民间,奠定了中国革命在浏阳农村蓬勃发展的群众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浏阳青年罗章龙、罗汉、李梅羹、宋天放等人积极组织开展“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行动,将反帝抗日活动推向了高潮。1920年3月,罗章龙、李梅羹、宋绍景、宋天放等浏阳籍学生与10多位学友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罗章龙、李梅羹在京翻译《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马克思传》等马克思主义书籍,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立早期党的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当时全国共有58名党员,浏阳有罗章龙和李梅羹两人。之后,毛泽东建议陈昌、陈作为等回到浏阳,以普迹镇金江学校为据点,继续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2年10月,中共金江学校支部在金江学校秘密成立,陈昌任支部书记,组织各地师生掀起反帝斗争高潮。1925年清明节,夏明翰、潘心元、田波扬等在北乡毛公桥刘家庵成立中共浏阳农村特别支部,同时秘密组织农民协会,成立农民自卫队,发动和组织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之后,党的农村组织在浏阳县域内迅速发展。1926年10月,中共浏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文庙召开,潘心元当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共建立了22个支部,561名党员。与此同时,受党组织的委派,罗汉远赴海南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2月,中共琼崖特别支部成立,罗汉任支部书记。
建立工农革命武装。1925年6月起,浏阳各乡秘密成立农民协会,并相应组建农民自卫队。1927年3月,中共浏阳县委在工农武装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浏阳工农义勇队。9月,浏阳工农义勇队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成为秋收起义第三团的主力。10月,秋收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浏阳县委根据革命需要在各区组建游击队。1928年7月浏东游击队与平江游击队合编为平浏游击队,10月编入红五军第二纵队。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永和成立。1932年3月,徐洪率领的湘鄂赣警卫第二团奉命与浏阳、宜春、万载、萍乡等县部分地方武装在浏阳合编为湘鄂赣独立第一师。1933年2月,湘鄂赣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在浏阳小河合编,成立红十八军。同年6月,红十八军缩编为红十八师,与红十七师组成红六军团。
创建苏维埃政权。1928年11月,浏阳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在沿溪仁和洞成立,与大光洞连成一片,史称“双洞”苏区,管辖12个乡。“双洞”苏区政权坚持近八年之久,被党史专家誉为“十年红旗不倒、苏区建设典范”。到1930年春,全县24个区321个乡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和查田分田运动。同年4月,第一届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产生,张启龙任主席。5月,“县苏”组织红五月暴动,将苏维埃运动推向全县各个角落。8月,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王首道(主席李立三未到职)带领下迁驻浏阳东门锦绶堂办公。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边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东门楚东山大屋召开,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由此,省、县、区、乡四级苏维埃政府领导浏阳人民全面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建立了以浏阳东乡为主的大片苏区。1929—1935年,为粉碎敌人的“围剿”,省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在浏阳建立湘鄂赣省红军兵工厂、工农兵银行和赤色造币厂,建立苏区新的金融秩序,帮助工农群众和各种合作社发展生产。同时设立红军医院、兴建赤色学校,成立苏维埃石印局等苏区配套设施,把反封锁的革命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
开辟正确革命道路。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第一面旗帜——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浏阳游击队踊跃参军参战。在浏阳大围山,毛泽东亲率的第三团取得了著名的白沙首捷,毛泽东喜称“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但是,在随后的战斗中,由于各路起义部队都遭受重大挫折,毛泽东命令起义部队到浏阳文家市会师。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通过了放弃攻打长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点的决定。这一决定实现了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转兵。文家市由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光辉起点。
组建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2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在浏阳文家市一举歼灭敌戴斗垣旅,击毙旅长戴斗垣,取得著名的文家市大捷。23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以及统一指挥红军和地方政权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党政军实行统一编制、集中指挥,使中国革命的形式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重大转变。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即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和旗帜,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一方面军成为了我党、我军人才成长的摇篮,从这支部队里走出了大批党政军卓越领导人,其中就有8位元帅、6位大将。
热血长征路。1933年10月,寻淮洲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1934年7月,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闽浙皖赣边区,在安徽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不幸牺牲,年仅22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与此同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奉命西进,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周恩来同志后来评价红六军团和红七军团的重大作用时说,“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在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红三军团四师十团团长沈述清、副团长陈顺清,红五军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孙发力,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政委程翠林等574位浏阳儿女壮烈牺牲。1935年1月,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浏阳淳口人),率部智取遵义,之后由宋任穷任政委的干部团负责遵义城的警戒,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1935年4月,宋任穷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并找到七只渡船,确保了红军部队在七天七夜间全部渡过金沙江。
浴血抗日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后,湘鄂赣人民抗日游击队改名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在陈毅、傅秋涛、张正坤率领下,浩浩荡荡奔赴抗日前线。浏阳县建立中共湘赣特别支部,成为浏阳抗日救亡中的核心力量。同时,浏阳的英雄儿女在全国抗日战场奋勇杀敌,抒写了壮丽的抗战篇章。其中就有牺牲在常德保卫战中的国民革命军师长彭士量,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政委郭陆顺,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还有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团长秦庆武,镇江上会、下会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团政治处主任萧国生,2015年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还有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他带领抗日军民开辟了陕北的江南——南泥湾,以及率领南下支队进行“第二次长征”。
立功解放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浏阳人民坚持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反抓丁。1949年“湘赣边区人民自救纵队”“湘赣边人民解放队”“湖南省人民解放总队湘东第四支队”先后成立,与游击队一起保护人民财产,打击敌人的残余势力,为人民解放军进军扫除障碍。同时,浏阳的英雄儿女奋战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各条战线、各个战场杀敌立功。其中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浏阳人李白,在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年仅39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扬威朝鲜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浏阳成立县抗美援朝分会,广泛号召参军参战,5982名青年参军入伍,奔赴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5位司令员中,就有1位浏阳人(杨勇)。1953年7月,杨勇指挥金城反击战,歼敌52000余人,击毁击伤敌机250余架,迫使敌人不得不于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开国女将军李贞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还有2位主力军军长(20军军长张翼翔、67军军长邱蔚);265名浏阳籍志愿军指战员长眠于异国他乡,用鲜血写下中朝友谊篇章。
在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斗争史中,浏阳人民历尽艰辛,经受考验,涌现了一大批英雄儿女,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这些资源大致可分为红一方面军系列、秋收起义系列、湘鄂赣苏区系列、伟人故居系列、革命烈士系列等,红色资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居全省前列,现已成为浏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缅怀革命前辈的无上荣光,继承弘扬他们的优良传统,方知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才能在汲取红色资源的丰厚滋养中永葆斗争精神和青春活力。
在春潮涌动的改革开放时期,浏阳人民为推动县域跨越发展,敢为人先、创新作为
解放伊始,浏阳各项事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下,浏阳人民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立足创新,敢闯敢干,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艰难探索中前进。建成106国道、浏阳河大桥、浏醴铁路等交通动脉;兴修了马尾皂水库、宝盖洞水库、大栗坪电站、宏源电站等水利工程;兴办了氮肥厂、浏阳河酒厂、永和磷肥厂、七宝山硫铁矿等工矿企业;农林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这一时期,浏阳人民大胆试行了农业包产到户的“霞光道路”。早在1961年,大围山公社党委针对当时吃饭困难、田土荒芜、农民患水肿病严重的现象,决定在霞光大队小水生产队,实行“三包一交、两级承包”的生产责任制试点,即“包产、包工、包成本”、上交大队和国家,生产队向大队承包、农户向生产队承包。“霞光道路”比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生产责任制”实践早了17年。改革开放以来,浏阳人民率先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多个“率先”“首个”“第一”的县域改革样板,彻底打破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浏阳从曾经的老边穷山区县、国家级贫困县,飞跃发展跻身到全国县域百强第一方阵。
开启国道县修之先河。1993年10月,浏阳举一县之力自筹资金全面启动建设改造319国道浏永段,开创全省“国道县修”先例,打通了全长3900米的蕉溪岭隧道,打破了制约浏阳发展的最大交通瓶颈,浏阳至长沙市区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减到1个小时左右。2004年自筹资金完成浏东、大文、浏跃、永社总长169.4千米的四条国省道的全面升级改造,构筑了市内“一小时经济圈”。2013年长浏、浏醴、大浏、沪昆、长株五条高速在浏阳境内全面对接融合,高速公路总里程跃居全省县(市)第一。
敲响企业改制第一锣。1997年,浏阳在全省率先实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常年亏损的文家市镇岩前造纸厂进行公开拍卖,当年实现利税30万元。之后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产权交易中心,承办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与市域内私营企业的产权交易,进一步推进“花钱买一个明晰的产权,亏本换一个灵活的机制”的企改进程,彻底释放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到2000年,全市国有、集体企业1700余家、职工12500余人基本改制到位,全市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率先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1992年,浏阳出台《浏阳县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率先推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圭斋东路敲响了国有土地拍卖的“三湘第一锣”。随后,大瑶镇开始了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地生财、以财建镇,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小城镇建设模式,1995年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浏阳推动城市新文路、人民路改造,在两厢土地拍卖中诞生了当年的“三湘第一价——14808元/平方米”。
率先创建金融安全区。1999年,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开始整顿农村“两会一部(农村合作基金会、民政部门管辖的储金会、供销系统扩股部)”,进一步理顺了银政、银企关系。2003年,浏阳被正式授牌金融安全区,成为中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依托金融安全区,仅“十二五”期间,浏阳市城建集团对口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就达20多亿元。
率先推动花炮产业改造升级。1998年,浏阳率先推动花炮企业工厂化改造,改建、扩建、搬迁工厂580多家。2001年建成花炮展示交易中心、大瑶花炮原材料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原辅材料集散地。2003年,浏阳第一家花炮集团——金生烟花集团挂牌成立。之后,浏阳大力推动花炮产业的“三大革命(材料、工艺、环保)”和“四化两型(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安全型、环保型)”,实现了浏阳花炮从传统高危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提升。2007年“浏阳花炮”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被马德里国际商标体系认定为“世界知名品牌”。2013年,“浏阳花炮”品牌以价值1071.4亿元位居中国文化品牌工艺美术榜首位。两年一届的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成为全国烟花爆竹行业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盛会,先后获得中国“十大物产类节庆”奖,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创立新型工业园区。1997年,为破解花炮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浏阳在319国道旁创立浏阳工业园,2002年经省发改委批准更名为“浏阳生物医药园”,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2012年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为配套发展相关制造产业,2003年创立浏阳制造产业基地,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浏阳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制造、健康食品等新型产业快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
引领社会事业发展。1996年浏阳提前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2000年完成“高中翻番工程”。从2011年开始,浏阳实施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导市级甲等公立医院通过“大手牵小手”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完善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2000年成立市政务公开中心以来,浏阳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流程再造,创造了最优经济发展环境。
1997年,浏阳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2006年,首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位列第92位;之后排位不断进位,2012年位列第60位。
在波涛汹涌的改革大潮下,浏阳围绕建设全省体制机制最活、办事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县(市)目标,推动一个又一个改革创新,“浏阳模式”“浏阳经验”“浏阳样板”在全国推广,“无改革、不浏阳”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这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也是推动县域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浏阳人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笃定前行、守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浏阳人民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奋力走出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浏阳路径”。
综合实力跑出“新速度”。2012年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挺进三十强”的奋斗目标后,浏阳大力实施“四城(交通融城、产业兴城、人才活城、生态美城)”战略,于2015年提前两年挺进三十强,列第28位。2016年,浏阳提出“建设‘两个中心’,进军全国十强”目标,历时三年,于2019年成功挺进“全国十强”。2020年,浏阳县域经济实现高位再进位,居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县第9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40元。今年7月底召开的浏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又为浏阳未来发展擘画了“奋进新征程、挺进前五强,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的宏伟蓝图。
深化改革打造“新样板”。浏阳始终把改革作为激发活力与动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具有浏阳特色的改革。扎实推进省直管县以及商事登记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等改革试点,改革经验得到国家、省市媒体广泛推介。深入实施金阳新城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推行“园镇合一”“镇馆合一”“一园带四镇”等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创新财税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国地财”合署办公、行政综合执法等改革举措,基层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实施“最多跑一次”“涉农资金整合”“就医一卡通”等改革,获评“全国县域综合改革十佳城市”。
产业建设迸发“新动能”。浏阳通过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积蓄起了从千年古县走向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的磅礴力量。15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不断壮大,“芯屏器合”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培育了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蓝思科技、中国药用辅料领军企业尔康制药、中国休闲食品龙头企业盐津铺子、中国环保领域领先企业永清环保等知名企业。目前,浏阳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三成,上市企业数量达到9家,位居全省县(市)第1位。近年来,惠科、DITO触控传感器、豪恩声学、华域视觉、启泰传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建设、竣工投产,成为支撑浏阳加速发展的强大产业新动能。
城乡品质焕发“新面貌”。浩吉铁路和金阳大道一期二期、开元大道东延线、大围山旅游干线、荷文公路等公路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近6000公里,形成了“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交通格局。西北环线、道吾山路和浏阳河六桥顺利拉通,全面完成城区道路沥青化改造,浩吉铁路浏阳站和长赣高铁项目顺利推进,天马山隧道改扩建竣工,主城区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一河两岸”“一城两站”的城市发展格局初现雏形。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国家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镇5个,国家卫生乡镇5个,城镇化率达66.2%。椒花水库全面动工建设,全市15744户493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3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改厕任务超额完成,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城乡更美、品质更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浏阳人民以“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斗志,奋力谱写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改革发展篇章。“浏阳实力”更强,“浏阳速度”更快,“浏阳改革”更热,“浏阳动能”更足,“浏阳品质”更高,“浏阳民生”更实,“浏阳环境”更优,全市上下正阔步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为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率先实现现代化凝心聚力、奋勇前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