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出发,感动已装满心房
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医师李升明(右一)成功入选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
人物名片:李升明,男,198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浏阳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麻醉科各项操作,累计完成各类麻醉近万例。
人物感言:国虽有界,医者无疆。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我应该到有需要的地方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白衣执甲渡重洋,万里逆行跨河山。12月26日,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和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将远赴非洲,执行为期428天的医疗援助工作。
浏阳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医师李升明主动报名,成功入选了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作为该队伍中唯一县级医院的医生代表,他将随队为受援国提供医疗援助。
还未出发,街坊邻里已经送上暖心“礼物”——各自的电话号码,让李升明安心工作,“家里有我们”;母亲也为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家的味道”——茴香……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江卉实习生王雪艳
援非
“责任重大,希望自己能不辱使命”
今年39岁的李升明,此前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出国将会前往非洲。今年7月,得知湖南省卫健委正在选拔新一批援非医疗队队员,李升明立即提交了报名表,并成功通过层层选拔,成了中国(湖南)援非医疗队中的一员。
“能代表国家和湖南参与援非行动,这对于我而言,将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李升明告诉记者,他从医已有16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参加了无数危急病人抢救和重大医疗救助的活动,希望在这次援非行动中可以发挥所长,为非洲人民提供更多帮助。
距中国1万多公里的津巴布韦,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气温高湿高热,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此前,李升明只在新闻报道中了解过津巴布韦,得知自己入选援非医疗队后,李升明向曾参加过援非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咨询,“大家都说这将是人生中很重要、很美好的经历。”
据悉,湖南省于1973年首次向塞拉利昂派遣医疗队,1985年首次向津巴布韦派遣医疗队。截至2020年,我省共派出长期援外医疗队员40批499人次。其中派出援塞拉利昂医疗队22批322人,援津巴布韦医疗队18批177人。“目前津巴布韦的疫苗接种率还不到20%。”李升明介绍,为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和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的预备队员们,先前已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在培训中,每个医疗队员都在努力做到“一专多能”,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学习了中医针灸、新冠肺炎防控、心脏急救等知识技能。“此次代表中国出征津巴布韦,责任重大,希望自己能不辱使命。”
背后
“你放心去援非,家里有我们”
在李升明即将援非的背后,是亲人和朋友的支持。由于他与妻子黄玉婷都是医务工作者,因为工作原因,家中的两个孩子,现在主要由李升明的父母照顾。
“我们结婚13年,一起过的年却不超过5个。”黄玉婷说,他们夫妻二人一直都对没能好好陪孩子感到很愧疚,一直都计划休个长假带孩子出去玩。而丈夫即将开始的428天援非之行,再次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尽管如此,得知丈夫入选援非医疗队后,黄玉婷还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并表示会支持他的决定。
“这个机会十分难得,我们都很支持他去援非。”黄玉婷告诉记者,虽然内心还有不舍和担忧,但更希望同为医生的丈夫,可以带着她的那份支持和祝愿,前往非洲帮助更多的人。12月26日,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将从长沙出发前往肯尼亚,再转机赶赴津巴布韦。出发前的这段时间,李升明除了在线上进行援非医疗技能学习外,其他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们,陪他们吃饭、写作业、散步……
“爸爸是去帮助别人,做一件很伟大的事。”对李升明11岁的女儿来说,“援非”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在家人的交流中,她隐约明白,爸爸将要离开家很长一段时间,要去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孩子每天由我来接送吧。”“家里有事就给我打电话。”在李升明家中,一张A4纸清楚地记录着亲人、朋友、邻居、家门口小卖部老板等人的电话。李升明告诉记者,“这些电话都是大家主动留下的联系方式,说在我援非期间,家里的事只要打个电话,他们都会来帮忙,让我在外工作不要担心家里的事。”
这张充满了爱和暖意的联系表,被李升明放在了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李升明坦言:“放在这里一方面容易找,另一方面也是告诉自己,我们家一直被大家的爱和关怀包围着。”
特写
行李箱里的温情与爱
根据相关规定,这次赴非援助,每位医疗队队员都可以携带40公斤的行李。
昨日,李升明向记者展示了他还没有收拾完的行李箱,除了必要的衣物外,李升明的行李内满满都是“硬货”。
祛痰利咽的玄麦甘桔、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主治伤寒感冒的小柴胡和感冒颗粒,还有消炎、防暑类药品。
“别人告诉我,最近津巴布韦停电是常态,洁净的水源也短缺,很多药物也十分匮乏。”向多位援非归来的前辈取经后,李升明最担心的就是患者因为没有药物而延误治疗。“没水没电都可以想办法克服,但是药品没有就是没有。”李升明说,他准备的这些药品,是很多中国家庭常备的应急药物,药效好又实用。
除了必备衣物和采购的药物,行李箱里,最为显眼的是一个白色塑料袋装着的茴香。这是李升明的母亲黄荣华,为了让儿子在异国他乡也能够品尝来自家乡的味道,特意准备的。
“不知道他缺什么,又怕买了用不上。”儿行千里母担忧,黄荣华看着儿子收拾行李的背影,眼角泛红,声音逐渐哽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