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兰在剪纸。刘珂摄
2月6日,集里街道百宜社区,刚走进谭小兰的家中,就被墙上、窗户上张贴的大大小小象征着虎年吉祥如意的剪纸吸引住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这些剪纸都是我剪的,花了三天时间,大多是‘福’字或与虎年相关的形状,寓意新年新气象。”今年74岁的谭小兰说,自2015年在市老年大学第一次接触剪纸后,她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钻研,如今她已经成为了中国剪纸协会和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员。对于剪纸,谭小兰表示,“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结缘剪纸
七旬老人有了“第二事业”
剪纸的时候,谭小兰喜欢坐在窗边或窝在书房里,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剪纸很神奇,能让人忘记时间,也不会觉得累。”
这时,谭小兰从桌上拿起一张红纸,将其轻折一翻后,用刻刀描出线条,再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不一会儿,桌上有了些许纸屑,谭小兰手中剪纸的形状也渐渐地显现出来了。
“猜猜我剪的是什么?”“是带毛发的小动物吗?”谭小兰微微一笑,加快了手中的节奏。十多分钟后,她放下剪刀,摊开一看,“原来是为了迎接新春而创作的一只老虎!”
仔细瞧这只纸老虎,还是立体三角形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老虎模样。“这种还不算难,再复杂的就需要将图画好再剪。”谭小兰笑着说。
谭小兰与剪纸结缘还要从2015年说起。退休后的她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市老年大学报了古典文学班。在这里,她无意中看到了别人的剪纸作品,觉得有意思极了,便萌发了学习剪纸的想法。
“刚开始跟着老师剪一些苹果、树叶和花花草草,不算太难。”谭小兰说,可要深入学习剪纸,会画图是关键,这让没学过绘画的她有些吃力。
谭小兰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性购买了好几本关于剪纸的书籍,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钻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和一遍又一遍的尝试,谭小兰剪得越来越好,不仅许多作品入选画展,她还先后加入了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剪纸协会。
用心创作
带着感情剪出“满意作品”
在第27届浏阳迎春画展上,共有300多幅作品入围,而最终评选参展的只有100余幅,谭小兰的作品——《向浏阳市抗疫英雄致敬》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她目前最满意的作品。
在谭小兰看来,一幅作品要打动人,首先自己就要带着感情,用心去创作。
2020年,她在《浏阳日报》上看到了15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故事,深受感触,随后便根据每位医护人员的故事创作了这幅作品,前前后后花了四个月。
不到一米长的画框内,15个人物画像围成了一个长方形,走上前去观察,不仅每个人物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笑容也各不相同,神情姿态栩栩如生。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剪纸在视觉上给人的通透感和艺术享受,在这幅作品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制作这类人物题材的作品并不容易,每个人物配什么图案、人物的脸型和神情怎么用剪纸语言表现出来都很讲究。“要从他们的故事中挖掘出每个人的特点。”谭小兰说,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她前前后后向七八位剪纸专业老师请教,大改、微调不下十次才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了自身兴趣所在,谭小兰也想利用剪纸来记录浏阳故事。她创作的《红色电波》就通过六张剪纸图讲述了李白的一生,现在,该作品还作为展品被收藏在了市老年大学。
讲述
传承技艺,让更多人爱上剪纸
剪纸看似简单,却离不开严谨与精细,其创作过程首先需要构思,再是构图,最后才能“剪”。尽管现在谭小兰已经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她认为自己在剪纸这门艺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剪纸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谭小兰说,剪纸一般分为锯齿纹、鱼鳞纹、太阳纹、漩涡纹等,通常在一幅作品上会用上几种装饰纹样,每个纹样都代表了不同的剪纸语言。如用锯齿纹表现动物的鬓毛,太阳纹通常用来画眼睛,代表光明的事物。
“学习剪纸,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给我的退休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每完成一个作品,我都特别有成就感。”加入市老年大学剪纸班后,谭小兰除了自己创作作品,还常常会将自己学到的剪纸知识带进校园、社区,给大家科普剪纸艺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谭小兰认识剪纸,学习剪纸,爱上剪纸,并加入到剪纸的队伍中来。市老年大学的剪纸班也由原来的6人发展到了60多人,让这份民间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