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河文学丨袁长江:当谎言最后变成谎言——电影《波斯语课》观后感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3-02 10:03:43
微浏阳
—分享—

袁长江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波斯语课》这部片子,一开始是被评分吸引住的。毕竟这个电影名很普通,不似动作片那般吸引人的眼球,在一眼就要甄别良劣的快阅读时代,评分无疑是最直观的表达。

电影描述的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原作是根据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主人公吉尔斯是犹太人,被捕后为了活命,谎称自己是波斯人,而纳粹的小头目科赫的人生理想正好是去伊朗当一名厨师,于是他便要求吉尔斯教他波斯语。吉尔斯费尽心机编造了两千多个“波斯语”单词,终于活得一命。

剧情虽然离奇,但整体来说故事很简单,电影也没有多大的跌宕起伏,更没有一个打斗或是枪战的大场面。甚至有点灰色调,德军笔挺的灰色军服和背景色非常接近,据说德军的军服是他们的“元首”亲自设计的。整场电影一直没有暖色调,多少会让人觉得有点压抑。诚然,在那个黯淡无光的年代里,一切都失去了颜色,也能从氛围上很好地表述了那个年代的紧张和残酷。

因为科赫的庇护,吉尔斯几次在集中杀戮中得以幸存,可以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一方面科赫尊重吉尔斯为自己的老师,甚至允许他给其他的犯人带食物。同时,战争结束时,他又努力将吉尔斯救出集中营,在生与死之间,还是展现出了底层小人物的善良本性。一方面又怀疑吉尔斯是不是在骗自己,几乎在狐疑之中置他于死地。

其实,科赫所学的两千多个单词,是集中营内无辜受死的两千多个犹太人的名字,这也成为了日后德国人的一份罪状,这大概也是吉尔斯自己没有想到的。对于科赫来说,一开始他就预见了德军最后的下场,所以他想学波斯语,当战争结束时,他能把自己“漂白”成波斯人,以此来逃过惩罚。只是当他操着杜撰出来的语言出现在真正的波斯人面前时,一切真相大白,尘埃落定。一开始的谎言,看上去更像是真实,终究还是变成了谎言。

我喜欢看电影,却绝少写影评,看完这个片子却不胜唏嘘,不得不说,《波斯语课》远没有商业片精彩,却更直观地表露了人性,通过人物刻画无声地批露了杀戮者的凶残。这些年,二战题材的电影非常多,其中不乏美式的大制作电影,譬如《珍珠港》《中途岛之战》,但个人以为,这些片子大多是以票房为目的,而真正在反思战争、表露人性的电影,如《生死朗读》《辛德勒的名单》等,更能体现出战争的冷酷与无情,人性的恶毒与良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赫是一个悲剧人物,尤其是在他付出相当多努力的梦想突然破灭之后,难免让人对他有点心生怜悯,当然,我们不能同情一个刽子手。但不得不说的是,一开始每个人都是单纯的,后来才被战争裹挟而身不由己,是时代洪流下迫不得已的棋子。很多人都无力反抗,原本朴实的人被洪峰带至虚假的人生巅峰,然而,一切终将落幕。只能说,所有离奇的故事,痛苦的过程,悲哀的结局,最后都只能归咎于一件事,那就是:战争!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