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河文学丨谢利文:古桥轶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4-11 09:52:14
微浏阳
—分享—

谢利文

出浏阳城,往东北方向约10公里,有一座三墩二孔石拱古桥,名五福桥。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得正旺。一条小河蜿蜒而来,安静,平和。古桥位于山脚下,两边挂满各种藤蔓,石头上长满绿色的苔藓,像一头大象,默默地躬着腰,匍匐在那里。

古桥全部用石灰岩条石砌成,长约20米,能够并排走三四个人,两边没有护栏,显得有些简陋。中间的桥墩向两边突出,呈三角形。靠上游的那一边,突出的桥墩向上游延伸,将河水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河水自然地流向两个桥洞,过桥洞后又合二为一。

桥面由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条石自然垒成,条石与条石之间的缝隙中长了各种草,枯死之后又发出新绿,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一位老人背着一篮子草踽踽而行,向古桥走来。老人名叫仲生,93岁了,身板硬朗,双目有神,只是耳朵有点背,戴着一个白色助听器。有那么一瞬间,老人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带着笑,站在桥上,一动不动,成为一道风景。

古桥建于什么时候,老人已经记不起来了,反正桥的年纪比他要大。那时,这里是浏阳城郊关口通往浏北及长沙等地的古道。桥头有一座榨油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因为爱,所以护。桥是大家省吃俭用,一点一点捐资建起来的,为了保护好古桥,村里推选了大徐专门护桥。大徐挺用心,一天到晚地围着桥转。那种包着铁皮的独轮车是不许从桥上过的,以免轧烂桥面,一定要过,他就帮着人家抬过去。同时,他也不许人在上面晒东西。所以直到现在,这座桥仍然保存完好。原先,桥头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建桥的经历以及捐款人姓名和金额,后来被人推倒,最终不知去向。

古桥的名字,蕴含着许多美好的心愿,五福桥,至于是哪五福,有什么含义,老人没有想过。他每天从家里经过古桥到河的那边去干活,又从河的那边经过古桥回家。从古桥上经过,他有时候会停下来,看看眼前的山,看看桥下的水,听听那哗哗的水声。

太阳晒得他的皮肤更加黝黑,他常常像怵着,又有些愤怒。他的心总是容易回到过去。

那时他还小,突然远远地看见一队侵华日军从小路上向古桥方向走来。跑是来不及了。少年仲生灵机一动,急忙往古桥下一跳,躲在古桥的桥洞下。石头刺穿了他的脚板,血水顺着河水一缕缕地流,他捏着拳头,头上不停地冒汗。

仲生家就在古桥附近一百来米,一栋用杉树皮盖起来的矮房子。家里人早就躲进了深山。直到确认敌人已经走远,全家人才胆颤心惊地回到家里。

到了十八岁,家里人给仲生定了一门亲事,女方是邻村的秋莲。秋莲的父亲去世早,母亲没多久也改嫁了,是个苦瓜藤上的主儿。一到夫家,洗衣、做饭、喂猪、砍柴,却是样样都来得,十分能干。虽然有时候免不了会想家,想又有什么办法呢?有家难回的滋味让她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艰难。

仲生特别疼爱这个媳妇。她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里和心中。夜深人静,秋莲独自一人坐在古桥上,幻想着亲人健在、承欢膝下的快乐。她是一个要强的人,什么事都想做好。仲生悄悄地跟在她的身后,塞给她一个包子,或者从外面带回来的时兴点心。他抱紧她,给她信心,给她力量。

世道沧桑,老百姓的日子充满了苦涩。这是一个传统式的中国家庭,仲生一家五兄弟,为生计不得不各奔东西。老大很小就到他乡谋生,另立门户;老二被抓了壮丁,从那以后杳无音讯;老三患肺病早逝;老幺几岁时就过继了。

仲生的父亲大腿上长了毒瘤,没有钱医治,只能眼看着化脓、流水,直到完全失去劳动力。为了把一个家庭支撑下去,秋莲咬紧牙关。修水库时,她和男劳力一样,每天挑100担土,挣一个全劳力的工分。

晚上,他们一起在古桥上坐着,看月亮躲进云里,任露水打湿衣衫,感觉心中愁闷比滔滔不绝的河水还要多。手握着手,心贴着心,他们一起互相鼓励,共同期待美好的未来。

一个又一个春天过去了。儿子大了,儿媳有工作了,他们住上了楼房。

一个又一个春天过去了。儿媳已经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儿子种了几亩田水稻,每年能打不少粮食。粮食用来养猪,吃潲水长大的土猪肉人们都喜欢,一斤能卖到数十元。

孙子、孙女大了,各自成家立业,一大家子四世同堂,一团和气。

古桥不再是要道,村里在另一个地方修了一条能过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还用条石仿照古桥建了一座新桥。人们把古桥叫上拱桥,把新修的桥叫下拱桥。

对于古桥,搞文物研究的人不好怎么命名,就用古桥所在地名唤作杨溪桥。

老人对桥的名字不感兴趣。古桥仍然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听说政府如今在搞乡村振兴,他自言自语地说,乡村振兴,真好啊。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