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头的凹凸之间雕琢梦想
80后小伙返乡做原木手作,发扬榫卯工艺
木工坊内,杨传根(左)和工坊师傅正在讨论技艺。
大自然是智慧的,一棵树也是充满智慧的,用年轮,用花纹,用气息,更用气质来区别自己与另一棵树。即使是被斫成木头,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家具,这份智慧依旧在。榫卯结构的抽屉柜温润如玉,有着兔子纹路的茶椅充满着童话般的想象,装着机械齿轮的摇床像妈妈的双手一样温柔……而这份从树到木头再到家具的智慧,杨传根无疑是真正读懂了的那个人。大瑶镇鑫和村,杨传根的大山原木生活工坊已经与这里的山水作伴两年。置身于木头的世界里,那一片山水,涤荡着这名80后年轻人的心,也激活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手作工艺的梦想。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初心
萦绕在记忆深处的刨花香让他走上原木手作之路
一束阳光照射下来,透过青瓦的缝隙亦或是窗玻璃,各种各样的木头家具静默以待。在光的作用下,那些属于木头独有的年轮、花纹与气味显得那么富有生机,又是那么让人平静。这里,曾是鑫和村一处闲置的院子,而今却成了杨传根的工作室,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山原木生活工坊。
大山深处一处闲置的院子内舒适而安静,伴随着小鸟的歌唱声,杨传根正在研究着他的木工。
刨子翻飞的过程中,思绪亦随之飘散。朴素的着装,腰系围裙,杨传根已经从那个曾经穿梭在城市丛林里的职业白领转换成一名乡村的小木匠。下决心回到老家鑫和村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木工坊,这个决定他做得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杨传根的记忆中,老家的居所多是依山而建,因为当时经济条件有限,木匠这个行当在当地是十分吃香的。而杨传根的父亲,便是一位手艺不错且受乡亲们尊敬的木匠。他印象里的父亲永远都是忙碌的,要不背着小木箱外出给别人帮忙,要不就是在家里拉锯子、抡斧头做家具。也正是靠着这门手艺,父亲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而且供养了姐弟三个念书。
今天再回想,父亲劳作时的场景已成为杨传根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斧凿锤敲木头的声音,是村庄里最为悦耳动听的音乐;那些翻飞的刨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让人总是忍不住吸鼻子。最神奇的是,父亲能以巧妙的构思,运用巧夺天工的榫卯结构,做出结实稳固、代代相传的家具。
大学毕业后,杨传根先后在深圳、长沙等地从事环保工作。或许是所学专业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他对“环保”二字可谓是践行到底。成家立业后,为了给家人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杨传根跑遍了长沙多个家具大卖场,想买到最环保自然的家具。
“很遗憾,一些宣传自己零甲醛之类的大品牌也未必都能达标。”快速消费的钢筋水泥城市里,想要找到环保自然的家具不容易,想要找到能代代相传的纯手工家具就更难了。旧了扔、坏了扔,物件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多只是一个快速消费品,哪怕是家具这样的大件。逛家具店的这一经历,深深地震荡着杨传根的内心。
“像古代的很多家具,历经几百年都保存完好,甚至是越久越耐看。”他不知不觉中开始惦念老家那些朴拙的原木家具,同时惦念的还有一种生活方式。
传承
榫卯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份匠人情怀
树是有灵性的,不管世事如何更替,它依然安静守候。矗立在山岗之上,这一颗树与那一棵树也是千差万别的,和人一样,它们有着不同的年岁、不同的脾性、不同的气味;树也是大自然的智者,它们坚实挺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即使枯萎也不能使它们屈服;树更是大自然的使者,它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即使变成木头做成家具也会用自己的纹理来记录时光。
“最重要的是,一棵树变成木头制作成家具的过程,等于又重生了一遍。”或许是打小就生活在草木繁盛的山村,杨传根对于树、木头、家具的认知比一般人都要深刻。在他看来,原木手作工艺就像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梦。那里充斥着儿时的美好记忆,于是他更有让生活慢下来的念头。2017年,杨传根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原木手作工艺,除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外,还利用闲暇时间去了东北、天津等多个地区学习如何将现代木工融入原木手作工艺。一如一颗种子在心中发芽,杨传根心中的那棵梦想之树也开始变得枝繁叶茂起来。
“第一,只用已有的旧木头或是已经枯死的树作为原材料;第二,制作的原木纯手工家具将传统榫卯结构和现代创意结合起来,为当下一些热爱环保与自然的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杨传根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直接变成了一名“木匠”。
选址、搭工作台、添置工具……最终,一个闲置的大院子成了大山原木生活工坊的所在地。从城市到乡下,从稳定到不确定,尽管对儿子的选择有所不解,但杨传根的父母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与此同时,大山原木生活工坊还邀请了三位有多年经验的老木匠师傅加入其中,一起践行一个原木手作之梦。
“榫卯工艺是古代工匠的必备技能,很考验工匠手艺的高低。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在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之所以达到那样的水平,与榫卯这种巧妙结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槽口榫、燕尾榫、双榫、勾挂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说起榫卯,杨传根如数家珍,一口气列举了几十种常见的榫卯形式,“最重要的是,它不仅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理念
原木手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光如一架老水车,吱吱呀呀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两年的时间里,杨传根一边提升自己的木工技艺,一边不停地刷新着原木手工的灵感。
“对于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从种下梦想种子的第一天起,杨传根便决意与木工坊一起成长。而这种顺应自然、尊重木头本身特质的做法则体现在他设计的每一件作品中——
在木工坊的休息室里,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一套既朴拙又特殊的茶艺桌椅。说它朴拙,是因为这套茶艺桌椅几乎没有多少雕琢,是按照木头本身的特点来制作的。而最让人感到最特别的则是那个有着宛如兔子纹路的茶椅:高高的椅背是由一大块木头打磨而成,椅背中间的纹路由深到浅,配上一个树疤及一对可爱的小耳朵,俨然一只侧目凝神的小兔子藏在木头之中。而说起这个茶椅的设计,杨传根表示下料的时候便注意到了木头中间的特殊纹路。想象丰富且浪漫的他,将之设计为了兔子形,作为送给属兔的妻子的礼物。
在木工坊的工作室里,一个装着机械齿轮的摇床如一件艺术品一样摆放在一边。轻轻摇一下摇篮,机械齿轮便开始一咬一合地工作,可以自动带着摇篮轻轻晃动,一如妈妈的双手一样温柔。如果想让其停下来,只要轻轻再触碰一下摇篮即可。
“这个有点类似机械手表的原理,但是目前还在研究如何消除齿轮的咬合声。”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杨传根有着温柔细腻的一面。提起为什么要做这个摇床,他表示灵感源于自家的经历:生二宝的时候,家里也买过那种塑料的摇床,但没用多久便坏了。倒是一个从老家搬去的用了几十年的木摇床,一直结实如初。
“别说摇床,就是几十年前我爸爸给我做的摇摇椅,到现在都完好如初呢。”有了这一段插曲,杨传根决定要做一个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柔的摇床。数次设计与修改,他才根据图纸做出了一个基础的摇床。可如何在忙碌的育儿过程中,让妈妈腾出手来休息一会?最终,机械手表的齿轮给了他灵感,“我希望我制作的摇床至少能让3个孩子用完都完好如初。”
另一边,一个由桑木和梓木拼接而成的茶桌正在加工制作中。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木料来打造?杨传根表示这是一位定居海外的客人定制的。在帮客人加工桑木面板的时候,杨传根特意去了一趟对方的老家,从其家里找到了一块梓树的老旧木料。很快,杨传根将其设计为“桑木为桌面,梓木为桌腿”,“《诗经·小雅》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因此一个由桑木和梓木共同打造的茶桌,就寓意着浓浓的故乡情。对于这个充满人情味的设计,客人格外满意。”
“我希望出品的每一件家具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也希望自己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目前,大山原木生活工坊所出品的原木纯手工家具,多为私人定制。结合传统榫卯结构和现代创意,杨传根表示这些原木家具还蛮受当下一些年轻人的喜爱。他相信,假以时日,爱物惜物的生活理念终将被大多数人所重视,而榫卯工艺这种传统文化也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