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劳动最光荣丨43年坚守,他就是那道光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4-29 10:13:44
微浏阳
—分享—

一辈子扎根山村学校,只为让学生和家长心安

43年坚守,他就是那道光

04版五一-6.jpg

“注意手势,看准球落下来的地方……”4月27日上午的课间,高坪镇杨潭村潭花完小兰花园教学点,校长范小山正教孩子们打乒乓球。

1979年,18岁的范小山来到潭花完小当老师。1991年,他正式担任杨潭完小(现潭花完小兰花园教学点)校长,一干就是31年。

职业生涯43年,坚守山村学校43年。期间,虽然有多次机会调到中学或进城,但范小山都没有离开,因为,只有他在,学生和家长们才会心安。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周旺彭红霞

扎根山村教学点,他是校长也是“家长”

从浏阳市区向东,沿着杨高公路行驶十余公里,再从村道拐进山冲,山村气息越来越浓。进山八公里,如果没有导航,外人很难发现路边的山坡上有个学校。

04版五一-2.jpg

站在讲台前43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范小山始终坚守着他的初心,认真教导着每个学生。

没有高大的校门,只有一扇铁门,简陋得毫不起眼。唯有飘扬的国旗和琅琅书声,以及旁边挂着的“潭花完小兰花园教学点”的牌子,才令学校有存在感。

“只有二、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共24人。二、三年级在一楼同一间教室上复式课,五年级在二楼上课。”范小山向记者介绍。24名学生,包括范小山在内共3位老师,还有一名保安、一名厨师,就是这个教学点的人员构成。因为人少,他们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范小山既是校长,也是家长:他要调排日常教学,负责学校管理;开餐时,他要招呼孩子们到小食堂,给大家分餐;教学楼后山下雨时容易塌方,为了排除安全隐患,最近正在砌排水沟,他还得不时去盯着施工……

“范校长太难了……”去年调到兰花园教学点的老师朱红艳感慨不已。

但对范小山来说,这些只是他的日常。今年60岁的范小山看起来跟其他村民没什么两样,皮肤黝黑,有些腼腆,他是在这个教学点坚守时间最长的人——当老师43年,在这里就有31年。

“本村人”就是长期坚守的理由

位置偏僻、条件简陋、生源极少,他为何一直在这里?“我是本村人。”范小山说。“本村人”,就是他长期坚守的理由,于他来讲,这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04版五一-3.jpg

午餐时间,范小山总会给每个学生打菜,并叮嘱他们多吃点。

范小山家离学校不远,他小学也是在这里上的,高中毕业后,曾到这里当代课老师。1979年,他从浏阳师范毕业后,分到邻村的潭花完小当老师。1991年,杨潭完小的老校长童世文退休前,先后两次找到他,劝他回村里接班。

“老校长说外面的老师呆不住,他是本地人,我也是本地人,这副担子,只有我接他才放心。”跟家人商量后,范小山收拾东西回了杨潭完小。

接班那年,还有120多名学生,此后,生源逐年减少,后来,完小撤并成教学点,隔年招生。“去年还有32名学生,六年级毕业后,今年只剩24名。”范小山说。

老校长没看错人,这些年,来来往往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范小山一直都在。“经常有家长说‘范校长,你可不能走啊’,我说‘放心,我不会走’。”确实,他曾有机会调到高坪中学,但考虑到同事家离中学更近,就让同事去了。也曾有机会调到城区的小学,思来想去,他还是没走。

“我在这里,学生和家长才会心安,要不然,我自己也会不安。”范小山说。

一辈子窝在山村,范小山的身心都停留在这里。

最难的是劝学,最有成就感的也是劝学

杨潭村兰花园片位置偏僻,产业薄弱,经济不活跃。刚接手学校时,范小山每年开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劝学。

“有的是交不起学费,有的是家里干活缺人手。”他只好一户户去做工作,“最多的一次,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没来报名。”他记得,最难的那户,他接连上门3次做工作,才将学生带回学校。

04版五一-1.jpg

范小山经常陪着学生们在阅览室内看书。

还有很多时候,人带回来了,但学费又犯难。“很多家庭确实经济困难。”范小山家条件算中等,“父母不用我上交工资。”于是,他便自掏腰包给学生垫付学费。

开学时垫付的学费,往往期末时才能还上,但也有例外。范小山至今还保留着一张泛黄的欠条:今欠兰花园学费1544元。落款是2002年。

“那户家庭确实情况特殊,1997年发大水,他们家的房子垮了,负担又重,3个孩子上学,每次开学都是打欠条。”直到2002年,所欠学费汇总成一张欠条。实际上,这些学费都由范小山按时垫付。

最难的是劝学,令他最有成就感的,也是劝学。“我来了后,从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因为坚信读书是山村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再难他也要“只只蚂蚁抓上树”。正是看到了范小山的努力,一名童姓学生参加工作后,每年都会想办法帮学校筹集一笔钱来改善办学条件。

“在我心中,范老师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童紫怡说:“因为范老师对我们就像是对他的儿女一样,大家都很敬爱他。”

由于留守儿童多,每到下大雨等天气,看到爷爷奶奶没来接的学生,范小山都会挨个把学生安全送回家。

站好最后一班岗,多做点事、多解决点问题

“老师好!”“老师,你们来干什么呀?”记者在兰花园教学点观察发现,虽然是山村孩子,但孩子们见到外人,并不害羞,而是主动打招呼,落落大方地找话题交流。

“这方面确实改变很大。”范小山说,乡村孩子普遍比较内向、敏感。为了改变孩子们的面貌,只要有机会,范小山就带孩子们出去。在他看来,对孩子们改变最大的是支教。

为了让更新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成长,范小山经常去找老师来支教。近年来,主动来对接支教的学校和教师更多了。“城区的好几所学校都来过,三中和古港中学现在还定期来支教。”范小山告诉记者,学生们非常喜欢支教老师教的传统文化、音乐、舞蹈、科技等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打开了孩子们的内心。

近年来,范小山的重心工作就是想办法筹资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

“黑板还是木质的,多媒体是坏的,电脑开机就要三分钟……”朱红艳细数学校教学条件亟待改善的几个方面。

早在2020年2月,范小山就因心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此后需要长期服药,大家都劝他注意身体,不要上课了,但教学点老师本来就少,他还是打了报告,继续上课。

今年8月份,范小山就要退休了,他想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孩子们多做点事,为学校多解决点问题,“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也有很多计划没实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