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4月,浏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启动“我为乡村振兴建一言”活动,全市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大课题,积极履职,踊跃建言,为浏阳乡村振兴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从5月18日起,本报特开设《人大代表献计 助力乡村振兴》栏目,连续刊发代表们的精彩建言。
祖姿纯:用“乡土味道”助推屋场建设
文|祖姿纯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立足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留住“乡土味道”。
保留屋场原汁原味。展示好屋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如“屋场的由来”“传说中的故事”“本土的文脉”“人文精神”,留住古井、古树、土砖房的原貌,使屋场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改善屋场人居环境。把加强垃圾减量、污水治理、“门前三包”等作为提升屋场面貌主要工作,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扮靓一家庭院、净一块公共场地、培植一棵绿树、护一处干净水源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屋场。
涵养屋场文明乡风。由支村两委牵头,组织开展“最美夫妻”“五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弘扬守望相助、敦亲睦邻、孝老敬贤的传统美德,激励村民向上向善、见贤思齐,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传承屋场传统文化。打造与自然相融合的文旅产品,如屋场“传统养蜂”“豆豉制作”“种烟风采”“屋场小演唱”等民俗文化活动展示,让村民和游客感受文化美、乡土情,增强屋场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作者系永安镇浏阳市人大代表)
王安军:让文旅“出圈”赋能乡村振兴
文|王安军
乡村要振兴,文旅要支撑。浏阳文化底蕴深沉、旅游资源深厚,这既是历史的回馈、也是大自然的恩赐,盘活文旅资源、擦亮文旅名片,让文旅不断出圈、出彩,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以“文旅”新视角塑造乡村振兴。坚持全市一张全域全景图,按照“总规统揽、旅规统筹、部门联审、旅标实施”原则,用文旅的思维构筑乡村振兴形态,重点针对每个乡镇的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复原乡愁乡韵,挖掘本土故事,让“特色”变成乡村振兴的“亮点”,打造一幅幅各具风格的美丽新画卷。
以“文旅”新创意激活乡村振兴。坚持用“文创点亮生活”,通过创客引入、文化植入、价值转入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文艺大咖和创客团队,根据地域特色打造可持续、全链条的特色农产品,培育如葛家鸡肠子辣椒、官渡嗍螺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产业,打造一批沉浸式的文创品牌。同时,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出台能人留乡政策,让创客人才引得进、进得来、发展得好。
以“文旅”新模式燃旺乡村振兴。坚持一体化规划、专业化设计、项目化包装、市场化运作,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全新模式,让文旅赋予乡村振兴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鲜活的生命,增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切实带来巨大“流量”,真正让乡村田园变成打卡公园,让打卡公园变成致富庄园。(作者系官渡镇浏阳市人大代表)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