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质疑:一个搞销售的,行不行?
他以行动回应: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贺坤池正在瓜棚里观察西瓜的长势,将多余的藤蔓和瓜叶摘掉。刘珂摄
人物名片:贺坤池,40岁,龙伏镇龙伏村人,退役后一直从事销售行业,去年辞掉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担任龙伏村党总支委员,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产业。
感言:我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闯出新天地,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5月18日下午,龙伏镇龙伏村公共服务中心,贺坤池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统计村上的防返贫监测数据。“从今天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还没有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户。”贺坤池说。贺坤池今年40岁,龙伏镇龙伏村人。去年1月,他辞掉年收入近60万元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成为龙伏村党总支委员,帮助解决群众农业生产和就业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旺
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当“村官”
去年放弃高薪工作返乡当“村官”,无异于从头开始。但贺坤池不怕,他说:“我无论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做到优秀。”
2000年,贺坤池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在部队的8年时间里,他时刻保持“当兵就是要上战场”的冲锋姿态,从“优秀士兵”成长为“优秀士官”,并获得“军事训练标兵”“学习成才标兵”等荣誉。
退役后,贺坤池干过销售、创过业,2012年成为湖南鼎顶湘滋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员,后一路成长为销售总监。2017年8月,湖南鼎顶湘滋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尚友在龙伏镇的湖南德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长沙市首个全部由贫困户上岗的“精准扶贫车间”,并由贺坤池对扶贫车间的员工进行为期一周的就业培训。
正是这次就业培训,让他进一步了解了“精准扶贫”政策,也改变了他对未来的规划。
“2017年以来,当时的龙伏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多次邀请我回乡,我也意识到乡村振兴责任重大,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辞职回乡。”2021年1月,贺坤池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并当选为龙伏村党总支委员,分管组织、宣传、乡村振兴和退役军人服务站等方面的事务。
助力村集体增收,以行动回应质疑
已经不是年轻小伙了,辞掉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当“村官”?对于这一选择,很多人不理解,贺坤池也受到了各种质疑,“有人觉得这个选择不‘划算’,还有人认为我是想回来镀金的,通过基层工作经历解决个人升职问题。”
当然,村民们最担忧的还是“一个搞销售的回来当‘村官’,到底行不行”。
“我不能因为别人的质疑就放弃自己的目标,大家越是质疑,我越是要用成绩和时间来证明自己。”贺坤池坚定地说。
上任后,贺坤池很快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去年,村上农户种植的辣椒滞销,他力促农户与湖南德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将滞销的辣椒风干或腌制,提供给该公司,由公司进行深加工和销售。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的辣椒销售问题,也保证了该公司的“干青椒”“卜辣椒”等产品的供货,实现了双赢。
与此同时,贺坤池还引进高价值的辣椒新品种,推荐农民种植,“以前村民种的辣椒市场价最高才5元每斤,如今新品种辣椒最高能卖出15元每斤。”
龙伏村还以集体经济的方式入股绿叶飘香全自动蛋鸡养殖生产线和湖南德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厂,并积极支持千亩茭白基地的发展,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至少20万元。
新发展
改良技术、调控产业,带领村民“多从土地里赚钱”
龙伏村捞刀河旁,1800余个整齐的大棚里,绿油油的西瓜藤上已经结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西瓜。除草、人工授粉、整枝压蔓……大棚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这是富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西瓜大棚,如今该合作社的负责人便是贺坤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为了让更多村民能多从土地里赚钱,贺坤池身体力行发展农业产业。
“以前我家人经营这个合作社,种植面积不到300亩,主要种植西瓜、售卖饲料和孵化鸡苗、鸭苗。”贺坤池回乡后,负责管理种植基地,他联合村里的7家种植大户,将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扩大为600余亩,主要用来种植西瓜。
记者注意到,不同大棚内西瓜的长势不一样,有的刚开花,有的则结了瓜,一个月后便会成熟。“我跟7家会员单位协调好了播种品种和种植时间,实现错峰上市,让效益最大化。”贺坤池说。
大棚内,贺坤池仔细观察西瓜的长势,将长势不好的瓜、多余的藤蔓及瓜叶摘掉。“一个藤上只留一个瓜,我们要定期摘掉不好的瓜,择掉多余的藤蔓,瓜脐也要保持在侧面……”提到种瓜知识,贺坤池侃侃而谈,这都是长期向种瓜大户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虽然种瓜的技术不如专业的社员,但贺坤池通过引进新品种、解决销路,并不断改良栽种技术,加强产业调控,做精产品,大大提升了经济效益。
“以前一亩西瓜的产量是2700斤至3000斤,每斤1元;现在改良品种,并通过改变栽种疏密、留藤多寡等手段,每亩西瓜产量增长到了4000斤至5000斤,每斤能卖1.5元至2元。”社员付聪笑着说。
“如今合作社分两批次种植西瓜,还种植了一些辣椒、油葵、蜜薯,下半年大棚将主要种植辣椒。”贺坤池介绍,去年年底辣椒卖出了高价,今年上半年肯定有很多农民种植辣椒,为此他们特意避开上市高峰期,于下半年分批次种植辣椒。
大棚外,一排排油葵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的油葵试验地,计划通过改变种植密度、底肥、肥料等,试验出最佳种植方式,并推广出去。”贺坤池介绍。
敢实践,勇创新,贺坤池从农业“小白”成长为农业能手,不仅带领社员增收增产,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我们都需要大量人手,现在每天都需要100多名劳动力,最多的时候达到120人,每年用工工资超过300万元。”贺坤池说,“我将不断创新并分享种植技术,带领社员、种植大户不断发展产业,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