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箱蜜蜂送农户,“甜蜜事业”蒸蒸日上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7-05 10:37:16
微浏阳
—分享—

龙伏养殖"老把式"坚持送种蜂12年,壮大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05版镇村-3.jpg

袁风格(右一)和合作社社员在道源湖村基地察看蜜蜂产蜜情况。记者周旺

浏阳日报讯(记者周旺)7月1日晚上7时30分,一辆红色的大货车顺着公路来到道源湖水库最深处的人家,停在水库旁一处靠山的蜂场上。等候已久的浏阳市多友园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风格和社员立马将蜂箱搬上货车。这100箱种蜂将送往永和镇狮子山村。

狮子山村紧邻株树桥水库,是水库饮用水水源核心保护区。根据当地特色,早在2017年袁风格便赠送了100箱种蜂和5000羽鸡给狮子山村,受益村民近50人。“如今,狮子山村基地发展为浏阳市中蜂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取得很好的成效。这一次,袁总又赠送了100箱种蜂,非常感谢他。”狮子山村老党员刘亿说。

“送出去的蜂箱内,必须要有一只母蜂,这样才能正常繁殖与生产。”袁风格掀开蜂箱盖,只见蜂箱内有4至5片蜂脾。小小的蜂巢内蓄满了蜂蜜,有的已经封了盖,“接下来,我们还将线上线下进行指导,这样村民们很快就能收获蜂蜜,增加养殖信心,提高创业积极性。”

100箱种蜂,价值超过5万元,袁风格免费赠送,已经坚持了十几年。除此之外,他和社员还免费线上线下对繁蜂、育王、防病方面进行解答和指导。

长久对公益的坚持,源自一句朴素的“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我幼年丧父,四姊妹与母亲相依为命。高中毕业后,我便外出打工。感恩党和政府给予了我安稳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因此我立志为社会做点事。”1974年出生的袁风格是龙伏镇黄桥村人,发展养殖业已有近30年的时间,是名副其实的“老把式”。2010年,他成立浏阳市多友园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这里有种鸡场、孵化场、育雏场、饲料加工厂等,还有蜂蜜提质线,建有储存蜂蜜的恒温保质库,“我免费对接销售平台、联系买主,销售出去的钱都归蜂农自己。”

合作社建立后,袁风格每年都会赠送100箱种蜂给需要的人,并上门指导。在他的帮助下,发展出了300余户蜂农,年产蜂蜜200余吨。75岁的蜂农罗子田说,早在十多年前他想学习养蜂,便多次上门请教袁风格。在袁风格的帮助下,罗子田从8箱蜂开始养,最多时养了110箱。“我今年养了80箱,收入有5万元左右,依靠自己的双手挣到这些钱,我很开心。”罗子田笑着说。

“别人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鸡养蜂都挣了钱。只有他不停往外送,送技术送种蜂种鸡、送慰问金,但我知道他是在助人,所以我很支持。”袁风格的妻子秦凤忠说。

近年来,袁风格奔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的足迹遍布龙伏镇、淳口镇、北盛镇、古港镇、永和镇,甚至株洲攸县、邵阳城步县和绥宁县等,根据地方特点大力支持发展养鸡、养蜂等林下经济,组织社员一同上门指导。“我们一直在传递一个理念,那就是咱有手有脚,应该自力更生。”袁风格说,所有发展起来的蜂农也在不断传递爱心,共同发展“甜蜜事业”。

特写

辛勤耕耘近30年,“老把式”蹚出致富新路

别看袁风格带着蜂农发展的“甜蜜事业”如今愈发壮大,其实他的创业之路,也是历经坎坷。

1995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袁风格回到家乡,着手准备养鸡。初入行,既没有启动资金,又没有技术支持,他采用传统的养鸡方式,通过母鸡孵小鸡,孵化率低,且鸡群经常发病。

为了走出困境,他一有空就到城区书店购买养殖相关书籍研习,学习到温炕孵化等先进方法。到1997年,鸡存栏由200羽发展为500多羽,逐渐有了规模。1998年,他向行业专家拜师学技,学习繁殖、防病等技术。“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8600元。”袁风格笑着说,最多的时候他曾养过10000羽鸡,如今,他还养有3000羽鸡。

相对于养蜂,养鸡的投资较大。“刚开始教大家养鸡的时候,很多村民怕有风险,不敢大规模养殖。”袁风格表示,2016年至2019年期间,他以发工资的形式进行帮扶,提供鸡苗、饲料、技术、销售,农民代养5个月,出栏时以一只鸡4—8元发工资。这样的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到养鸡技术。后来,大家开始自发养鸡,逐渐走上致富的道路。

2021年,袁风格成为政协长沙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他格外关注养蜂行业和产业振兴。“在我眼里,帮扶要帮在点子上,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振兴。养蜂不占田土、不抢肥水,是甜蜜的空中产业,值得推广。”去年年底,袁风格提出加大力量扶持养蜂行业的提案,同时针对产业振兴风险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