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河时评丨从“禁燃”到“限燃”是烟花治理应有的柔度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01-03 09:55:17
微浏阳
—分享—

朱石林

年关将近,山东东营、滨州两地明确春节期间可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引发了舆论热议。据悉,东营市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共有7天,分别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滨州市自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可以燃放。

一声“炮仗”何以拥有如此大的能量,掀起人们对“双节”期间放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话题波澜?其实,这背后既是公众对年味回归的期待,也是人们在期待一种更鲜活、更有烟火气的生活。

从“禁燃”调整为“限燃”,虽一字之差,但体现了当地政府在烟花治理中合理地尊重民俗、民情,合法地兼顾安全与环境保护。相关规定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划分限定,在“双节”期间放开烟花燃放的管制,满足市民对节日氛围的期待,同时也将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以及安全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是当地政策的人性化关怀,也是为全国更多地方打个样板,提供借鉴。

公众为何期待有限度地放开“禁令”?“限放”烟花爆竹的东营、滨州两地为何赢得网友的一致认同?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需要承认,全面禁燃七年,年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淡。从2015年开始,全国多地都出台了明文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公安部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时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燃烟花爆竹的“纸刀”下,年味的期待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国居民一直有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站在公众的角度,一是年俗氛围,二是千年传统。更深层角度讲,声声“炮仗”、绚烂烟花不仅是一个物质的视觉感受,在年关,人们将文化认同、家庭团圆、新年期待等情感浓缩在这一挂鞭炮、一束绽放的烟花当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浪漫情怀与生活仪式在此刻彰显得淋漓尽致。

烟花爆竹不仅仅是年味的象征,更是传统故事里驱赶年兽、祛病驱邪的精神寄托。保持社交距离,停办“年夜饭”……三年疫情,种种举措在消减着“年”的符号意味,在这样一个时刻,人们期待的不只是炮仗,更多的是想用喜庆的鞭炮来驱赶瘟神的强烈需求。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放烟花是年俗,是期待,是一种文化脉络传承的对证。因此,烟花治理的确需要更加精准化、动态化的转变,让烟花爆竹既确保安全、清洁,又能留住人们关于佳节的集体回忆。而此次山东东营、滨州树立了好的典型,各地因地制宜,在正确引导与监督下,出台符合实际的举措,为烟花治理矫正方向是值得思量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