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他潜伏在西藏山窝收发电报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1-10-17 09:46:00
微浏阳
—分享—


聂有幸晚年撰写回忆录《八秩无痕》。梁露摄

与家里通信绝不提工作,中尼定边界留下他的足迹

看过电视剧《潜伏》、电影《风声》的人,可能会认为坐在电报机前的机要人员很神秘,工作很刺激。事实上,机要工作人员不仅工作艰辛,谨言慎行,毫不矜夸更是他们长期工作养成的性格特征。因为机要工作,是保障机密迅速准确地上传下达的绝密行业,要掌握和运用党的核心机密—密码机密。1934年出生于浏阳北盛镇的聂有幸先生便有着一段传奇的机要工作经历。1953年开始分别在中央机要局和总参机要局工作,直接服务于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1956年底,由于西藏骚乱,他临危受命,开始了漫长的14年西藏之旅。

浏阳网10月17日讯(浏阳日报记者 梁露)

西藏奔波,打发新婚妻子回乡

昨日下午,劳动路教师进修学校宿舍楼聂老家。在客房读报的聂老,慢慢地将正看着的报纸折叠放在一侧,微笑着走出客房。聂老身板笔挺,满头白发,但看上去仍精神矍铄。说起往事,聂老慢慢打开话腔,但仍惜字如金。

“西藏空气稀薄,沙尘狂袭,自然环境很恶劣。”聂老说,刚到西藏时,对当地的饮食很不习惯,吃奶酪、酥油茶很不适应。后来昌都到拉萨公路不通,又无电话,通讯全凭密码电报,“我们便日以继夜连续作战,月报量最多达13万余组”。

去部队后,聂老偶尔与家乡的亲人通信,但内容都很简练,绝不提工作的事。这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在聂老看来,1962年,他四跨雅鲁藏布江,两度奔波在喜马拉雅山区,参加了中尼边界定界树桩工作等。这是颇不寻常的一年所做的不平凡的事。

“每个人都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抓住灌木或竹子,在深山密林里,行走特别艰难。”聂老顿了一下,缓缓忆道:由于临时接到为中尼边界定界树桩工作,他把刚随军的新婚妻子打发回家乡。

此时,聂老温情地看了看身旁的老伴。“没有办法,当初决定嫁给军人的他,早就做好了这些准备。他也是担心我一个人在那里,不能照顾我。”坐在一旁缝补的老伴林茶秀赶忙说,当时自己也很不情愿,因为刚将在家的教师工作辞去。现在没待几个月就要回去,不知该如何面对。

当时聂老所在的机要科隐藏在一个叫“学不丢”的山窝里,聂老在这里一工作就是一天一夜。虽然只有密码文件、办公用品等物件,但一连十多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前行很疲惫。他们只能拄着棍子上山,下山则手足并用,连蹦带跳,“很危险”。

“别的工作人员休息时,我们不能休息,往往连饭都顾不上吃,因为要找隐蔽处收发电报。”聂老说,处理完后电报后,他们就在用两块雨布搭成的小帐篷里和衣而卧。

随后,聂老又前往错那开展边防工作至1970年。从22岁进藏到36岁,整整14个年华都奉献给了高原机要事业。

惬意晚年,撰写回忆录纪念无痕岁月

“错别字、用词不当的……这些红色的印迹,都是他圈出来的。”林茶秀轻轻地翻开《无名英雄在高原》一书,指着圈圈点点的修改痕迹笑道,“一直都这样严谨,认真”。

聂老说,这是一本记述上世纪50年代起,奋战在雪域高原的基层机要群体工作生活的纪实写真。书中有自己的文章,编委里面也有他的名字。但是,收到书时仔细查看,他还是发现不少错别字。这对一直以来谨慎认真的聂老来说,书中的错误让自己很不舒服,“所以我用红色笔勾画出来了”。

在聂老的茶几上,摆放着的还有一本没有封面的书。这就是他的回忆录《八秩无痕》一书。细看,书的出版日期标为2013年。

“给自己的一个生日礼物,不出版,届时送给朋友们留作纪念。”聂老说,书中记载了自己西藏从军14年的经历、自己平常关心时政的心声以及退休后的一些诗作。“工作45年,适应需要,听任调遣,几十年走过身后没有多少痕迹,只有这些宝贵的经历了。”

林茶秀说,老伴前段时间生病住院多日,身体体质下降不少。但在她的照顾下,身体慢慢恢复。“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在外面散步,锻炼锻炼身体!”聂老说,除了这些外,自己平常就在家看报读书。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