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抖细捻,“动作派大师”的光影人生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2-10-24 09:01:00
微浏阳
—分享—


持大刀的红脸,缩头缩尾的乌龟,横行霸道的虾兵蟹将……在罗检的一抖一动间惟妙惟肖。高雨摄

浏阳网10月24日讯(记者 高雨)周围的灯都灭了,独留高高戏台上一盏煤油灯,一块白色幕布。光影重重中,头戴官帽的“老生”出场了。踩着紧密的鼓点,老生“咿咿呀呀”地走到灯光正中心,然后俯身作揖,抖袖,整帽、撩袍——一套动作下来,场景活灵活现。

台下观众被吸引住了,他们盯着这几尺见方的幕布,一动不动,想看接下来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而幕后操作“老生”的罗检,额头早已汗珠密布。

30年“光影人生”

42岁的罗检是镇头一名皮影戏演员,主攻“提影操作”——手持影型道具,通过细腻抖捻,将人物与动物的各种具体动作表现出来,以求惟妙惟肖。

罗检回忆,30年前拜师学艺时,头一个基本功,便是一天到晚练手艺,“提着影型的操纵杆,不停地模仿,练到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控制不住,会不自主地抖动。”

当然,“抖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皮影戏艺人需要处处留意与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比如,“抹汗”与“抹眼泪”就是两个非常普通的人物动作,但在表演的时候如何区别开呢?

“在抖动时,抹汗的动作可以大一些,同时甩汗的动作要往上,抖出一个小幅度。”罗检边说边示范,“抹眼泪”的动作则要缓和一些,压低抖动幅度,同时配上“轻声哭泣”……

凡此种种,让罗检深刻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放在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上,是一点都没有错。

更让罗检津津乐道的,便是表演动物戏时的“精抖细捻”。

比方说,在湖南本土品牌皮影戏《龟与鹤》当中,乌龟的缓慢爬行、脑壳伸缩,白鹤的展翅飞翔、急不可耐……没有语言、没有台词,幕后演员的一抖一动间,就有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

而在一抖一动间,一场剧目表演完毕,皮影戏演员俨然已成为一个“动作派大师”。

“光与影”的搭配

“手艺”练上去了,接下来就要考虑“光与影”的搭配了。42岁的宋伟军同样是镇头的一名“动作派大师”,在他的理解当中,皮影戏区别于一般的花鼓戏、京剧等大舞台表演剧,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

“在大舞台上,演员们无法表现腾云驾雾,也无法呈现九龙戏珠,但我们可以。”宋伟军表示,运用好了光与影,还可以在幕布上表演“水战”、“龙虎斗”以及“哪吒闹海”等神话剧目。

“这是一门科学,不单单是讲究说学逗唱。”罗检随即操起一个“小生”影人,边说边示范:如果想要表演一个人物“从远到近”的场面,就可以先把灯光打得暗一点,然后再慢慢往幕布的灯光中心靠近,直到贴到幕布上,这样上场时的人物就会由大而虚,逐渐变小而实,产生出一种“由远而近”的效果。

这不是一个轻巧的活,需要演员长时间的训练,以及不断地登台摸索。长达30年的反复操练下来,罗检摸索了一些操作技巧,“如果要营造水景,我就找张蓝布,把一部分灯光遮住,然后幕布上就会出现一片蓝色水域。”

于是,借着这片蓝色,罗检操着各色人物动物出场了——哪吒踩着风火轮来闹海了,天蓬元帅统领80万水军来操练了、乌龟一口咬到了仙鹤屁股……

老手艺加点新技术可是,再多的摸索依然没能抵挡住皮影戏的衰退。

80岁的邹庆祥是老皮影戏演员了,谈起皮影戏的现状时难掩可惜之情,“以前请我们去演戏的人多得不得了,浏阳本地的有,株洲、湘潭,甚至江西的也有,能从年头演到年尾,可是现在都难得有了。”

那么,能做点什么来拯救这个就要消失的传统艺术呢?很多个镇头皮影戏表演者聚在一起想办法:能否在老手艺上加点新技术呢?

“我们以‘浏阳河’为名成立了一个大型皮影戏剧团。”罗检是这个剧团的团长,他们想通过这个大型剧团来提高浏阳皮影戏的知名度,然后带动小剧团的发展。

剧团成立后,表演者们开始改革皮影戏的老式表演手法,加入了“新技术”——投影仪、立体音响、灯光设备,语音字幕等等。“有了投影仪,我们可以任意的造景。”罗检介绍,表演“公堂戏”,就造“公堂景”,有衙门,有牌匾;表演“武打戏”,便造“擂台”、造“沙场”……而“百变”的灯光设备,更是将这门传统“光与影”艺术表现得色彩斑斓。

“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一场表演下来,让忠实的皮影戏爱好者阳亮生看得目瞪口呆,“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皮影戏,那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啊。”

而在皮影幕后,邹庆祥则开始自己操刀写起了现代剧目,已经完工的《山乡风云》即把现代的农村风貌搬上了幕布,“一抖一动”间,身边的故事显得亲切而生动。

皮影溯源
影型制作也是一门艺术

从目前可查的史料来看,最早的皮影戏出于唐代。

从表演分工来看,皮影戏班一般由三人组成,打击乐、管弦乐、提影型各一人。这三人分工合作,不单要用操作影型来讲述故事,还要敲打班鼓、大锣,演奏京胡,唢呐,同时还要兼职说学唱戏,解说剧目。

对于皮影戏的影型,一般都是戏班自己做。而皮影戏的得名,即源于最初影型的制作取材于牛皮。传统影型制作,讲究四功:即剪裁功、雕刻功、绘色功和装订功。而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制作工艺复杂,保存也比较复杂。”罗检说。南方天气很适合皮影的保存,因为湿润,所以牛皮不会发脆断裂,但是皮影得提防那些馋嘴小动物,比如老鼠、蟑螂,“所以道具都锁在一个大樟木箱子里,春天天晴时,还得拿出来在风里吹吹。”

镇头的皮影戏声名远播。据《镇头镇志》记载,2002年罗检组班参加衡山皮影戏竞赛即获得金奖。而即使在皮影戏式微的当下,活跃在舞台上的皮影戏演员仍达到了30多个。另外,早在1996年7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曾到镇头拍摄电影,当时的皮影协会应邀拍摄剧中有关皮影戏演出的镜头——这是镇头皮影戏首次在电影屏幕上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艺
《少年雷锋》曾在镇头老街取景
记者王晶

走进镇头老街,一种古朴、幽静的感觉扑面而来,与不远处钢筋水泥的五中校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街的两边有的房子已经重修,有的还保留着年久失修的木条房子,路边上残留的几块磨光了的麻石条,勾勒出老街当年的繁华。199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少年雷锋》曾在此处取景。“我记得拍了一场下雪的戏,那时候我们一收工就在这里看热闹。”老街居民李农辉说,而在电影54分钟处再现了这一场景。

在电影63分钟处出现的民众自卫总队指挥部则是镇头老街108号,现在仍保留着当时的场景,只是电影中写着反动标语的墙面已被重新粉刷。

《打铜锣》取材于镇头生产队
记者王晶

“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只要一听到这一个段子,都晓得这就是有名的湖南花鼓戏名段《打铜锣》。但可能少有人知道,这一花鼓戏唱段正是取材于人民公社时期的镇头生产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号召作家下农村体验生活、搞创作。1963年,当时湖南省文学界四大巨头之一的柯蓝(原名唐一正)积极响应号召,在镇头金胜村新塘组社员卢建文家体验生活,撰写短篇小说《三打铜锣》(后改变为花鼓戏《打铜锣》)。据原杨林大队老书记师文辉介绍,花鼓戏中生产大队派来打铜锣督促社员关好鸡鸭,防止糟蹋集体庄稼“蔡九癫子”的原型是当时杨林大队新屋生产队的张贵生,唱段中占集体便宜的“林十娘”的原型则是窑棚生产队的“张十娭毑”。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