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晓
老人摔倒,路过市民将其扶起却屡屡被指认为肇事者,正因为如此,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了 社会上热门的话题。16日下午,发生在劳动路与车站路路口的老人摔倒事件,浏阳市民就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回答: 老人摔倒应及时伸援手,但在施救时,不妨请人拍下照片留作证据。(浏阳日报昨天07版报道)
在这则新闻中,这位浏阳市民大雨中扶起摔倒的老人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和敬意,而摔倒的老人和家属也表示“ 得好好感谢一下热心的人”,双方用热心和真诚为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而热心市民请人拍照作证的作法,看 似无奈,但在当下社会却有其现实可取之处。
不可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扶人后反被讹,频发的老人倒地引发的冲突,如同是测试社会人情冷暖的温度 计,让社会舆论随之一惊一乍,“助人反蒙冤”对民众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以致让“不敢扶”一度成了流行语 。客观而言,好心助人反被讹的可能微乎其微,但这种可能一旦发生,结果确实会让被讹者轻则失望,重则痛不欲 生。于是,不敢扶摔倒的老人,也一度成了社会的悲哀。
那么,回到助人为乐的技术层面上:做好事,怎么避免风险?如何得到认可?可以先拍照再扶人,先找证人再 扶人。这些说明曾经的“不敢扶”背后仍然折射出社会信任基础的脆弱,而最终又毫不犹豫地将人扶起,也说明, 其实每个热心公民的血管里都流着“道德的血液”。在这里,真相远比道德更有力量,在当前的现实下,我们在扶 人时,多留下一些证据也未尝不可,卫生部曾发布过《扶老人技术指南》,虽引来一阵吐槽,但却有一定实用性, 而各地也应该尽快加强对伸手救人者的保护立法。
事实上,真相也是建立在道德诚信的基础上,道德是一把给人以温暖和安全的保护伞,缺乏这把伞,就如同人 误入了丛林社会一样,只会痛苦地挣扎。时下社会一定程度上缺乏诚信,让每个人都时常感到孤立无援。因而,要 把诚信建设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构建和谐社会里,所有的人际交往甚至矛盾冲突都要用诚信来兜底。
末了,笔者想起马年春晚的一个小品《扶不扶》“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 扶都扶不起来了。”浏阳市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冷漠为耻,以助人为荣;以讹诈为耻,以感恩为荣”的真谛 ,双方用道德的力量共同让“不敢扶”在浏阳成为过去时!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