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球
5月18日北京一辆941公交车行驶到靓厂锦园站附近时,公交司机杨勇突发疾病,在晕倒前牢牢踩住刹车,将车停稳后倒在方向盘上,经现场抢救无效后死亡(《北京青年报》19日报道)。
无论是北京司机杨勇,还是2011年长沙105路司机郭卫、2013年苏州司机董洪年等都是近年来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在临终之前无一例外地都是用尽最后力气踩住刹车,确保了全车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的义举也因此被誉为“最美公交司机”。
说实话,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见诸报端,笔者心情倍感沉重。我们在被这些平民英雄高尚的职业操守所感动并为他们英年早逝而痛心的同时,公交司机的身心健康和公共交通运输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反思。
公交车因空间有限、乘客众多、身份各异,既是“大家庭”、又是“小社会”,因此一直以来被誉为城市的“流动窗口”。既承载着公共运输职能,方便群众出行,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晴雨表”,代表城市形象。由此公交司机除了起早贪黑满足公众出行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职业要求:如问路回复、防范小偷、紧急救助等。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还有来自安全驾驶方面的压力甚至承受极少部分乘客因不理解所产生的责难,其生存状况及心理压力不容小觑。
公交司机的生存现况关乎公共安全,需要社会予以正视和解决。频发的公交司机猝死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不能每次都把突发的事态寄托于司机的临危一脚,因为幸运不可能眷顾到每一个人。而要确保乘客安全,除了公交公司要严格司机选拔程序,强化安全驾驶训练,定期组织身体检查、确保休假制度落实、及时为心理减压和适度提高生活待遇外,广大乘客和公交司机也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和谐、舒适的出行环境;司机个人也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不开疲劳车、霸王车、斗气车,这既是对自己生命和家庭负责,也是对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