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汉子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世上还是好人多”,而“温州司机千里寻找浏阳恩人”的故事,则给我们上了一堂很美很感人的道德课,美在温暖的开始,也美在未完待续。
李东晓
23年前被困浏阳的温州司机章建忠是幸运的,大雪之夜得到了村民“邓绍珍”的帮助,23年后,他想来浏阳感谢恩人,但却因没有准确的恩人信息,而求助于本报。昨日,从关口街道杨溪湖村传来消息,章建忠要找的恩人“邓绍珍”联系上了,现正居住在浏阳城区。后经记者证实,“邓绍珍”正是章建忠要找的恩人“邓超军”。得知章建忠要来浏阳感谢自己,邓绍珍说,往事仍历历在目,但举手之劳不足挂齿。(本报今日04版报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相信这不是老邓的客套话。当年,雪夜帮助素昧平生的温州司机,是发乎他内心的行为,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也是举手之劳,除了一如继往地践行了他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他还真的没想到这事会有“后续”。
人在遭遇困境时,一句奚落或一次搀扶,都足以让落魄之人记住一辈子。当时,来浏阳拉货的温州司机的货车陷在又窄又烂的村道上出了故障,在大雪纷飞的晚上,举目无亲的温州司机当时肯定饥寒交迫,孤独无援。
感动,往往发生在最平凡的瞬间,面对遇到困难的外地人,邓绍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语,“我们就是接待了他们一晚上,吃了一顿饭,喝了一口热水而已。”然而,在当前浮华的社会风气下,有几个人能做到留困境中的陌生人吃一顿饭住一晚。这举手之劳,看似容易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这或是传统教育中“不与陌生人说话”的心理使然,或是事不关己漠然处之,或是泛化了“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市场经济规律,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助人为乐的风尚,近年来被个别人和个别群体异化。正因如此,邓绍珍一家当年的善举,像拂面的三月春风那般温润暖心,像山涧流泉那般沁人心脾。
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每个人本来都是内心向善的,绝大多数受助、受救者也都是懂得感恩的。因而,在受助与感恩的良性循环中,浏阳汉子的善举早已超越那顿晚饭和雪夜留宿的价值,爱心得以光大和升华。因为,在章建忠心里,邓绍珍当年的善心和帮助,不啻于人生指路明灯,爱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在更大范围传播。事实也是这样,因为当年老邓的相助,温州司机回家后,爱心持续发酵,从而也帮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浏阳汉子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世上还是好人多”,而“温州司机千里寻找浏阳恩人”的故事,则给我们上了一堂很美很感人的道德课,美在温暖的开始,也美在未完待续。让人看到平凡人对爱心和美德的坚守与传承,在很多事情都以金钱衡量的当下,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这才是千里寻找恩人之外的又一重意义。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