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电商遭受大亏,刘良丙(右)立即转战线下实体店,去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记者罗时茂
商业逻辑:现在是进商场最好时机,但发展电商仍是趋势
浏阳日报记者胡敏罗时茂
上午,与香港的设计公司和东莞的工厂确定下一批服装的款型;中午,赶回深圳宝安的公司处理事务;傍晚,去一家店与店员交流当天销售情况;晚上,再对24家店的运营进行盘点、分析……这是浏阳人刘良丙繁忙的一天。
而在此之前,这位名校毕业的80后IT男被“蛊惑”跨界做服装,却一再遭遇合伙人撤资、电商亏本等,好在痛并坚持和及时调整战略。如今,他自创的女装品牌已经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开了24家直营店,线下渠道很有起色。
在深圳打拼10年,曾小有成绩,也经历过彷徨,如今刘良丙终于形成了自己对服装行业的商业逻辑:现在是进商场最好时机,但电商仍是趋势,未来一定是正品的电商。
在遍布广深莞地区的村级工业园内,刘良丙是众多小微企业主的创业缩影。
IT男跨界做服装,遭遇合伙人撤资
“看梭罗啊!”5月20日下午,深圳市西北部的宝安区石岩街道松白路玉山工业区,简装的办公室内,刘良丙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瓦尔登湖》。
34岁的刘良丙是大瑶镇杨花社区人,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又选修工商管理。不折不扣的理工男,闲暇时也喜爱文学,而跨界进入服装行业,也是这个理工男“不安分”的体现。
“2006年大学毕业就来深圳,一晃十年了。”但实际上,刘良丙初来深圳干的是IT业。
作为一位名校毕业的IT男,刘良丙做过软件设计、销售工作。2008年就跟人合伙开了家软件公司,日子过得挺滋润。2010年,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日本客户拉他做服装。经不住“蛊惑”,他从深圳主城区高大上的写字楼来到偏僻的石岩街道,成为服装公司合伙人。
但始料未及的是,当初拉他跨界做服装的日本合伙人给他挖了个“大坑”——因遭遇金融危机,合伙人突然撤资,给他留下230万元外债。“货卖不出去,欠了20多个供应商的钱,工人工资都发不出。”刘良丙主动召集供应商和员工通报困境,表态“不放心的我可以打欠条,信得过我的继续合作。”
最终,没一人要求刘良丙打欠条,众人觉得“刘老板也是受害者。”2013年,刘良丙终于还清了这笔债。经历这次挫折,供应商跟他的合作更加紧密,员工也一直跟着他。
尝试电商,以亏损两百多万元告终
2012年,元气尚未恢复,原本给客户做代工的刘良丙一头扎进电商。
“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是太心急,为了做聚划算的活动一个月跑两三次杭州去衔接、争取。”刘良丙回忆,一次活动中,他认为可以做成爆款的一款衣服,预计卖个4000件没问题,孰料,活动还没结束就迎来退货潮,最终退了3400件,“只卖了600件,剩下的都积压在仓库里。”
每件衣服成本价在56元到58元之间,但在淘宝上只能卖78元,除掉运费,单品最多只有10块钱利润。这一卖一退,反而赔得更多。
由于预估不准确,光几次活动失败,就库存4.3万件货。有几次只能低于成本价卖掉,而不断降价洗货,对品牌造成重创,形成恶性循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做电商的一大硬伤是客户体验差,客户收到货不满意就退,没得商量。”刘良丙表示,加上网店的厮杀混战,各自分得的客户就更少了。
“如果参加爆款推介,成本几乎不能控制,有的竞价广告位置一天几十万元,有的点击一次就得付几毛甚至两块钱,实际上并没有达成交易。”刘良丙说,两年网店做下来,业务量没做上去,广告成本却不断攀升,以亏了200多万元告终。
如此失败几次后,刘良丙决定沉下心来,做线下自创女装品牌“茉拉”,目标客户群体为20岁到50岁的女性,“我自己的品牌,款型、定价、工厂、利润,都可以自己决定,自主性强多了。”
转战实体店自有品牌开了24家店
服装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刘良丙干脆脱身出来,跟广州和东莞的工厂合作,设计交给香港的外包公司,自己把精力放在品牌营销和渠道开拓上,在广东、广西、湖南开了24家直营店。
从淘宝电商转入线下实体店,刘良丙意外发现,两者的实际投入是对等的,电商成本甚至超过实体店。
刘良丙举例说,同样一件衣服成本按50元算,在淘宝或天猫,代理费至少10元,加上其他费用成本超过80元,定价200元已经很高了,算上做活动、包装、物流、扣点,进一步把利润拉低,再发生退货、损耗,很难赚钱。
实体店则不同,同样是50块钱的成本,只要人工工资和店面租金,退货、广告费用很少,利润更高。另外,由于工商的监管、又要维护老客户,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所以实体店的老客户比电商来得更多、更稳定,利润比电商更高。
有人说电商崛起、实体店很危险,先做电商再做实体店的刘良丙却有一种逆电商思维,他反而认为“现在是做实体店的好时候”。
以前,一些大型购物中心把他的品牌拒之门外,如今,商场腾出了更多位置,创造了更多机会:实体店成本在下降,拿到的位置比以前更好。
如今,他的直营店开进了天虹、步步高、通程等为代表的大型商场。
“电商和实体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刘良丙说,电商靠爆款带动销售,而实体店哪怕是爆款一个季度也只能卖几十件,靠的是品类丰富。
本报记者在深圳的一家购物中心看到,刘良丙店面设计简约精致,店里的夏装有上百款。打开店面管理系统,最好的一家店月销量达12.5万元。
浏商·特写
深耕实体店年销售额达1200万
虽然做电商受到打击,在营销上也交了很多学费,但刘良丙说,网店千千万万,爆款推介、竞价排名,这是电商特有的推广方式。
“网店我还会做,只是暂时要稍微沉淀一下。”刘良丙习惯稳打稳扎做事,比如,创业六年,他没像同行一样把办公室装饰得富丽堂皇,“我是做平销的,不在乎这些。”
刘良丙认为,眼下电商和实体店都在不断洗牌,不能停滞不前,多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看看竞争对手的做法,步伐会更稳。他一直在关注网店,计划明年重新杀回电商。
“电商一定不能放弃,将来的电商必定是合法合规、必须是正品的电商。”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刘良丙依旧认为电商是一种趋势:所有的实业,必须要能够提供有质量保证、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有稳定的控制系统,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电商。国外的大型购物平台,也在不断改善打假机制,电商环境也在不断变好。
按照刘良丙的规划,暂时还是以实体店为主,印证他的判断的是:实体店的销售额在逐年增长,去年是1200万元,今年有望增长30%,做到1600万元。
就在5月底,刘良丙在东莞开起第二家直营店,继续开进大卖场。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