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摄影记者开餐厅,昆明刮起浏阳蒸菜风

编辑:戴鹏 2017-01-17 14:20:58
微浏阳
—分享—
 
    胡辉:33岁,媒体首席摄影记者,现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当代摄影艺术家,当代新媒体艺术策展人,云南南湖蒸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浏阳蒸菜“南湖蒸1983”和“照相的影子”艺术主题餐厅的创始人。
 
    浏商语录:我的菜要第一眼就吊住客人的胃,但大厨认为只要味道好就行,两者怎样磨合?我认为不懂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先自我调整,定期去后厨听厨师的安排做事,哪怕是洗菜,让大家看到老板的调整,从而主动调整和改变。
 
    客人到“照相的影子”主题餐厅,第一件事不是点菜,而是举着手机各种拍——拍墙上的照片、拍店内的陈设,或者自拍。
 
    这家浏阳蒸菜馆的主理人另外的身份是前记者、大学教师、摄影艺术家,在汶川地震采访后的心理调适期,因为心念家乡的味道,胡辉干脆开了一家浏阳蒸菜馆。
 
    从玩票到用心经营,从20平米的小店到5家蒸菜馆、1家主题餐厅,文艺青年与浏阳蒸菜的碰撞,在昆明餐饮界刮起了一阵浏阳风。
 
    浏阳日报记者沈铁军罗时茂见习记者潘思荣
 
    牛刀小试
 
    在心理调适期试水浏阳蒸菜成功
 
    胡辉的人生有两条主线,一是艺术,二是“吃货”。学了12年美术,胡辉考入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摄影专业。而在“吃货”这条主线上,他始终难忘张坊小镇上天然的食材、美味的蒸菜。
 
    大学毕业后,胡辉选择留在云南媒体,并且一留就是8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在汶川采访的一周时间内,他跑遍了映秀和北川的各个角落,满目疮痍让第一次经历这种采访的胡辉受到极大震撼。回到昆明后,社长给他批了半年长假,还请心理医生帮他调适。
 
    “在那半年里,我总在想做点什么事,后来我觉得得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实际上,由于怀念家乡的味道,从2004年起,他就想开一家蒸菜馆,一闲下来,他觉得是时候了。
 
    发了不到一万元的工资,又刷了一万元的信用卡,再找母亲借了五千元。他在报社旁盘下一个20平方米的小店,几个朋友帮忙装修,再托父亲从老家请来一个厨师,外加4个服务员,他在昆明的第一家蒸菜馆就开了起来。
 
    “把湖南二字反过来,加上蒸字,还有我出生的年份”,取名“南湖蒸1983”,文艺青年胡辉试水浏阳蒸菜的第一炮打响了,“第一家小店第一年赚了十万块钱。”
 
    别出心裁
 
    厨房当课堂跟厨师分享摄影
 
    牛刀小试大获成功后,“我就想,如果开十家不就是一百万?”
 
    到2013年年初,胡辉在昆明开起了5家直营店,还利用合营的方式将店面扩张到贵阳等地。亏了200万后,这个“甩手掌柜”紧急刹车,关掉合营店,把战略收缩回昆明,结束了他“玩着做餐饮”的生涯。
 
    “30岁的时候交了这一大笔学费,我认为是一种宝贵财富。”2013年4月,在雅安地震现场拍摄完最后一组专题,回到单位他立马辞职。当了一段时间自由人,他又回了母校当摄影教师,回归自己的专业。2014年,昆明第一家艺术主题餐厅“照相的影子”开业,餐厅名字是他的微信名,“摄影这辈子都分不开,就像我的影子一样。”
 
    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他认为一道菜要先从视觉完美入手,“客人都跟艺术家一样刁钻,只有先被菜的颜值吸引,然后才会考虑用舌头去尝。”而大厨认为不用管好不好看,味道好就行。
 
    为了改变厨师的思想,他把厨房当课堂,跟厨师分享艺术和摄影,利用这种方式给员工“充电”,而他也时常下到厨房充当后厨小工。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仅菜品的颜值和摆盘更加精美,胡辉也更清楚员工的想法,“不懂就没有发言权,下到厨房体验,才能给厨房更好的方向。”
 
    特色经营
 
    吃货老板融合不同菜系精髓
 
    胡辉自诩是个铁杆吃货,“站在吃货的角度,我更容易把握客人的消费心理。”
 
    “融合湘菜和滇菜的精髓,坚持湘菜好的东西,保留客人认为好的部分。”比如,他坚持从浏阳采购腊味、豆豉,从张坊买梅菜、笋干,湘菜大师张小春的第三代黄椒鱼头是店里的大菜。
 
    在食材方面,他坚持品质优先于价格,菜品也坚持这一原则。而为了使菜品更完美,他专门设置了一个岗位:记录者。“这是一个独立监督岗位,把所看到的问题用视觉直接呈现,然后立马解决。”
 
    在“照相的影子”这家艺术主题餐厅,墙面是灰色格调,穿墙而过的餐桌、裸露的红砖、墙上的摄影作品、老北京木门……处处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情调。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人前来消费。
 
    菜名则坚持胡辉一贯的文艺风:比如,红旗下的蛋,是胡辉怀念外婆做的金钱蛋而取的名,在一家网络订餐平台上占据店里的最高人气;“N个胶卷”是炸排骨,还有诸如碎碎念、干柴烈火、牛柳芭蕉扇等,都别出心裁。
 
    此外,胡辉还会带着团队去上海、成都、深圳、杭州、长沙、日本东京等地考察,去年还特意回到浏阳,借鉴同行的产品呈现方式和品牌运作模式。
 
    浏商特写
 
    最看重摄影艺术家的身份
 
    在记者、教师、摄影艺术家、餐厅主理人4个身份中,胡辉最看重的是摄影艺术家这个身份,“这是我从小就喜欢的。”胡辉说,只有在摄影的时候,他才是最开心的,“摄影艺术是我的精神追求,餐饮的规划是财富积累的方式。”
 
    正是这样,胡辉不认为自己是个商人,他的餐厅还会做很多公益活动、画展、摄影展。
 
    如今,他的时间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师,二是餐饮,三是打理摄影工作室。为了留出更多时间让自己去拍照、旅行、喝茶,他把团队带上正轨后就放手,“如果一个店子要老板时刻盯着,我宁愿不做。”
 
    不过,他会偶尔窜到某个店吃饭,顺便“微服私访”。
 
    浏商对话
 
    “让客人跟着自己的味道走”
 
    浏阳日报:看得出你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
 
    胡辉:确实,我的老家情结很重,很多美好的记忆都在那里,我奶奶的茶壶、我妈妈当嫁妆的煤油灯,都被我带过来放在工作室。而且浏阳越来越好,沪昆高铁通了后,可以每周都回去。
 
    浏阳日报:浏阳蒸菜在外地落地,怎样才能接地气?怎样把握迎合和坚持的平衡?
 
    胡辉:个人认为初级阶段肯定是迎合,慢慢地再引导,融合湘菜和滇菜的精髓,再沉淀下来,让客人跟着自己的味道走,才是最关键的。你看我有浏阳特色的蒸菜,有湘菜系的名菜,也有云南的炖菜,有时候稍微作调整,客人就能接受、喜欢。
 
    浏阳日报:摄影记者转行,那段经历对你的经营有没有作用?最近有什么计划?
 
    胡辉:媒体的从业经历让我有很好的人脉,也培养了我的市场洞察力。同时,摄影记者也让我有很好的观察力。艺术家的身份,让我更加追求完美。最近的计划是在昆明布局20家店。快餐消费市场有很强的刚需,浏阳蒸菜很适合快消、营养的需求,将来,我还是会以摄影之名引领浏阳蒸菜在昆明发展。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