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所谓正经的知识,在有过教育一线从业经验的人们看来,那也只能算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的强行填充,对于参与者在相关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上根本帮不上忙,至于说启发思维提升学习兴趣之类,那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董怀国
答题冲关,过关斩将,答对12道题就能和其他胜利者平分动辄上百万的奖金!最近,好几家知识竞答类APP刷了不少人的朋友圈,据统计,一场竞答能吸引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的人同时在线参与,创造了视频答题游戏在中国的“盛况”。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于这样的答题节目异常火爆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之后,得出了几个结论。一是因为这游戏的形式是“答题”,给自己标榜的是“益智”;二是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多少多少人瓜分百万、两百万奖金的诱惑着实不小。文化人面子浅,说他们答题是为了赢钱未免让人尴尬,但是现在好,有了“知识竞答”和“益智”的装裱,大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知识就是金钱”“这就是知识变现”……
在周围人的撺掇下,笔者也参与了一两期答题,并且也下载了其中一个APP,帮朋友成功拿到了一张“复活卡”。应该说,那12道题里面,一本正经的知识考察还是有的,但是有些题目就显得不那么正经了。比如说“‘西瓜视频’4个字一共有多少笔画?”“以下哪个明星是在2017年宣布结婚的?”于是我蒙圈,于是我删除了那个APP,算是一次自我否定,也算是一次自我“救赎”。
有些网友为这些答题游戏的投资方辩解说,“人家是商业行为,提升全民素养的事情交给教育部门好了。”这话我信,因为大家从各自亲身体验已经看出来了,这些节目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传播知识的任务捡起来挂在自己身上,他们的题目在坚定地将奇葩和无聊进行到底,至于说里头正经的知识,顶多算是添头。就算是所谓正经的知识,在有过教育一线从业经验的人们看来,那也只能算是碎片化的知识点的强行填充,对于参与者在相关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上根本帮不上忙,至于说启发思维提升学习兴趣之类,那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这和社会早已经深恶痛疾的应试教育有什么两样呢?
所以,你参加答题游戏追求一种刺激、获取答题闯关的虚荣,甚至还收获一些金钱激励,那也就罢了,千万别把这些当成了知识。其实更深层次,商家斥巨资运作这样的平台,既然没在乎题目的质量,那就是没在乎所谓“益智”的效果。他们在乎的是通过“益智”的噱头制造汹涌而来的人气。在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传播的时代,早已经有传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那么有大人群的地方就是有大的商机了。业内早有人计算过,一个安卓APP用户的获客成本,少于十几块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是答题游戏呢?仅仅用百万的奖金就吸引了数十上百万的粉丝,这个投资真的划得来。
我知道,答题游戏的运营方并不是在做“知识性慈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挂个“益智”的名头呢?还是那个寓言说得好——狼说,现在是白天。但是谁也不相信,因为大家都看到分明是夜晚。可是狐狸说,狼是对的,现在的确是白天。那为什么大家看不到光亮呢?因为正发生日食呀。这年头,不怕你装,就怕你装得很像很像!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