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学(右一)在蒙华铁路29标制梁场对制梁情况进行巡查。记者张迪
24小时跟班,严把质量关
人物名片
刘学,吉林人,中铁十五局蒙华铁路29标三工区浏阳制梁场总工程师
奋斗心声
质量在心,建功蒙华。
每天早上6:30上班,刘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制梁区,对制梁情况进行一次巡查。“从钢筋绑扎到混凝土灌注,发现缺陷必须找到原因,及时改正,直到验收合格。”刘学说,这是对蒙华铁路的工程质量负责,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
蒙华铁路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重点工程,是“北煤南运”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也是浏阳对外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交通项目。29标就是浏阳段的建设重点之一。
去年11月,29标全面进入制梁架梁“大生产,抢进度”的关键时期,刘学被安排到浏阳制梁场,主抓制梁工作。正是凭着这份严谨和细致,梁场的制梁工作稳步推进,同事们还亲切地称他为“刘黑脸”。
浏阳日报记者罗方平
实行“24小时跟班制”,严把质量关
4月28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古港镇东盈村的浏阳制梁场第一次见到刘学。中等身材,斯斯文文,说话间不时露出腼腆的笑容,很难让人与“黑脸”联系在一起。“只要发现质量有缺陷,他马上就黑脸了。”浏阳制梁场场长张钢笑着插过话来。
今年33岁的刘学,吉林人,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制梁工作,一步一步从技术员成长为总工程师。“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多学习、多总结、多实践,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刘学说。
浏阳制梁场负责连云山隧道至大围山隧道之间613孔T型梁的制造和架设,任务繁重。为了确保制梁的质量和进度,刘学到浏阳制梁场工作的第一天就强抓标准化管理,全面推进“24小时跟班制”,严把质量关。只要发现质量缺陷,他都会第一时间与负责人一起寻找原因,并及时整改,总结经验。
去年12月,刘学发现制出的梁偶然会出现色差,虽然不是质量问题,但桥梁架设完成后,难免会影响观感度。他便花了一个月时间,现场盯控,跟班指导,及时找出了原因,最终全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工作时严谨细致,不苟言笑,到浏阳制梁场工作没过久,刘学“刘黑脸”的称号也就慢慢传开了。
坚守岗位,确保施工进度
1片梁大约重150吨,从钢筋绑扎到混凝土灌注,共4个工序,有4波工人流水作业,大约24小时才能完成。作为总工程师,刘学需要紧盯每一个工序。食堂的菜饭定时供应,刘学经常因为工作吃不上热饭。
“刚开始也没怎么在意,只是觉得吃东西后胃部有点不舒服,隐隐作痛。”去年12月底,疼痛难忍,刘学去了趟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患了浅表性胃炎,吃了1个月药,胃病才慢慢好转了。
因为工作的需要,刘学常年在外,这也让他多了一份对家的思念。今年春节,为了抢抓施工进度,刘学选择继续坚守岗位,通过视频与家人共度春节。“有时候想想,确实有点惭愧,不能时时陪在家人身边。”谈及此,刘学的眼角突然泛起了泪光,“儿子3岁,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每天都要和我视频。”
“虽然辛苦,但是看着桥梁慢慢连接起来,最终串起全线,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刘学说。
正是在刘学的带领下,浏阳制梁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制梁283.5孔,占总任务的46%,预计今年10月完成制梁,11月完成架梁。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