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画家用艺术呼吁珠峰保护

编辑:戴鹏 2018-11-13 10:23:21
微浏阳
—分享—
 
  珠峰脚下作画358幅
 
  自从1953年新西兰爬山家EdmundHillary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下称“珠峰”)的人后,越来越多的人也想要去这座世界最高峰上看一眼,人们吃喝拉撒制造的垃圾也多了,如今,这里成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
 
  “我想以艺术之名发起一场行动——呼吁停止攀登珠峰,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募集资金清运垃圾,还世界之巅以圣洁和安宁。”11月9日-11日的第二十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一场名为“幡——珍爱珠峰敬畏自然”的公共艺术行动主题展作为艺博会的首席特别艺术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展者,更引来了20余家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
 
  这个以艺术形式来呼吁保护珠峰的人,便是浏阳籍艺术家王义明。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计划
 
  触目惊心的珠峰垃圾让他下决心“抵抗”
 
  “西藏的风物始终让人产生着一种敬畏之情。如果说你是来看风景的,或许看一次就够了,但吸引我的却是因为置身于其间而使得内心激发的那种喷薄之感。”对于每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西藏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1987年,大学毕业不久的王义明便作出了去西藏写生的决定,去那远离喧嚣、无人认识、宁静的西藏走一圈。23年后的2010年,一直专心绘画的王义明决定再赴西藏。如果说第一次进藏是因为好奇,那么此后的10次进藏对于王义明来说,则是一次比一次感受深刻,画风也慢慢改变。
 
  行走在川藏线上,王义明在创作的同时,逐渐留意到脚下或身旁的各色垃圾,它们在道路上、在河里、在草丛间、在山坡上、在悬崖边……“每年数以万计的进藏大军,或自驾或徒步或骑行或途搭,一路兴奋的摆拍,也一路随意丢下垃圾。现在的川藏线,已经成为一条‘垃圾满地的国道’。”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自上世纪50年代首次有登山者攀登珠峰以来,共有超过140吨垃圾被留在了这里!”面对那些触目惊心却难以清理的垃圾,王义明的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人们用脚步征服世界最高峰,写下了一页页“人定胜天”的历史壮举,但因攀爬珠峰而导致的珠峰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珠峰,激发了王义明的创作灵感,但也在他面前展示了它的脆弱与伤痕。面对珠峰持续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审视着自己从事多年的艺术创作,王义明不禁自问:“艺术何为?”
 
  “是时候停止这种‘征服’了!”在不断高涨的珠峰登顶热潮与珠峰环境污染持续加剧的困局中,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顶住多方压力,清晰、响亮地从艺术界高呼起来。自2015年开始,王义明在每年的进藏途中不断酝酿一个计划。2016年,王义明与几个朋友多次交流后,终于找到了他的解答方式,确定了一个长达3年的艺术行动项目:“幡——珍爱珠峰敬畏自然·王义明公共艺术行动”,以艺术之名发起一场行动,呼吁停止攀登珠峰,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募集资金清运垃圾,还世界之巅以圣洁和安宁。
 
  执行
 
  以艺术之名募集资金清运珠峰垃圾
 
  “这不是抽象的艺术,这是真诚的呼吁、切实的行动。”2017年,“幡——珍爱珠峰敬畏自然·王义明公共艺术行动”项目正式启动。与以往不同的是,王义明开始有计划地进藏。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王义明铺开了巨大画布,大胆放笔,让色彩在烈日下奔腾与跳跃;灵动、飘舞的线与喷洒而出的大块色彩,描述着生命与土地相遇时奏响的“世纪交响”。站在巨幅画布前,王义明将对高原的守护升华为一种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祈祷和平的动力。
 
  “藏区的云一直在流动,光一直在变,你无法追着光画,只能看一眼,快速作画。此时此刻,能够表现的只是你当下的情绪。”在现场对着客观对象作画,王义明融入了自己非常强烈的情绪,将这些作品一一变成了敬献给珠峰的“五彩幡”。
 
  两年来,为了完成这个项目,王义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尽管也曾遇到质疑声,但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志愿者陆续加入进来与他一起创作。今年7月,王义明带领项目团队沿着川藏线进藏。此次进藏,刚好是他第十次进藏。此时,他入藏的行程已经达到了12万公里,3次抵达珠峰营地,并在现场创作了358件作品。
 
  “2017-2019年,我将与团队一起完成81条3.2米乘15米的画。除了在2018年举办系列展览进行宣传推广外,还将在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珠峰脚下呈现全部的作品,从而实施以珠峰环境保护为起点的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在珠峰脚下的定日县,王义明一次次站在空旷的草原上遥望着珠峰,“81条以‘幡’命名的作品将在这里,由盛装的牦牛拖动起来,依次排开的壮观、宏伟的场景,那种庄重的仪式感,相信会让现场所有人感动落泪吧……”
 
  寻找2019年的现场展示计划的适宜地点,在珠海、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相继举办以“幡”为主题的展览……在王义明心里,希望将展览有效地联动起来,为2019年的展示计划进行推广宣传,号召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募集更多公益资金,还珠峰的清净、圣洁。
 
  对话
 
  浏阳日报:为什么将这个项目取名为“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王义明:之所以将项目主题定名为“幡”,因为在西藏,“幡”既是我们随处可见的飘动经幡,也是一条环保的旗帜。届时,我会将三年时间创作的81幅作品也就是81条“五彩幡”敬献给珠峰。在我心中,这应该是献给大自然的环保旗帜。
 
  浏阳日报:作为“幡——珍爱珠峰敬畏自然·王义明公共艺术行动”项目的发起人,您希望传达更多的内容是什么?
 
  王义明:2018年纪录片《珠峰清道夫》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讲述了一支由20位夏尔巴人组成的尼泊尔探险队出发前往珠峰的“死亡地带”,清理超过海拔8000米的世界最高垃圾堆的故事。这支夏尔巴队伍希望,他们这次“死亡地带”清理任务的成功可以让全世界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清理自己所在的环境,清理他们自己的“死亡地带”。因此,我的艺术行动也是想让更多人意识到,人类可以也应该负起责任,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保护地球环境整洁。此外,面对当下环境污染现状,广大艺术工作者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肩负保护环境的责任?如何借助艺术的力量推广环保理念?这些都是我想传达的。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