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稻蛙鳅”生态种养助村集体经济“破壳”

编辑:戴鹏 2019-10-09 10:12:46
微浏阳
—分享—

唐洪平检查完黑斑蛙的生长情况后,又在查看巨型稻的生长状况。记者刘莎
 
  日前,在枨冲镇才常村集体经济项目稻蛙鳅种养基地里,技术员唐洪平正把饲料均匀撒在稻田里,每块稻田中央部分都长着稻苗,稻苗四周则挖了一圈浅浅的沟渠,饲料投喂下去后,黑斑蛙从稻田中跳出来,叫声此起彼伏。
 
  “黑斑蛙的销售旺季已经过去,现在地里只有一些比较小的黑斑蛙,需要细心照料。”投喂完饲料,唐洪平又穿梭在田里,认真察看黑斑蛙的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基地的第一批黑斑蛙收获颇丰,不仅收回了投资成本,还实现了增收。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莎
 
  诞生7个月的养殖基地,已经给村上带来了收益
 
  事实上,这个占地15亩的稻蛙鳅种养基地才“诞生”7个月。
 
  今年3月,才常村支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外出学习,实地考察了中科院长沙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金井基地、高坪镇株树桥村黑斑蛙养殖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大家萌生了通过稻蛙鳅生态种养增收致富的想法。
 
  “我们这里自然生态条件和水源条件都很好,而且村里也有村民养殖了黑斑蛙,技术也有保障。”才常村村主任唐博介绍,学习结束后,村上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支村两委提出建立黑斑蛙种养基地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大会上,村民们还确定将黑斑蛙养殖作为才常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产业基地。
 
  随后,村级自筹资金50万元,流转了15亩土地,并聘请湖南水产研究所专家丁德明为科技特派员对黑斑蛙养殖进行技术指导,聘请拥有黑斑蛙长期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唐洪平为基地技术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余长发为基地饲养员。
 
  仅仅十来天,村上就完成了基地的改建工程。经过4个月的养殖培育,种养基地在8月初迎来了丰收:黑斑蛙成活率达85%,且长势良好。目前才常村已销售黑斑蛙14万元,泥鳅2万元,预计全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不仅收回了投资成本,还实现了增收。
 
  混养黑斑蛙和泥鳅,还种起了巨型稻
 
  如何在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让养殖基地持续增收?在水产专家丁德明的建议下,才常村建立起“稻蛙鳅”生态循环养殖系统,在混养黑斑蛙和泥鳅的基础上,又在养殖基地内种植巨型稻。
 
  “在种养过程中,黑斑蛙吃虫、除草达到防治水稻虫害、草害的目的;泥鳅消化黑斑蛙排泄物、疏松土壤,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地力的效果;水稻采取人工收割的方式,秸秆堆成草垛即可作为黑斑蛙越冬场所。”唐洪平介绍。
 
  已有5年黑斑蛙养殖经验的唐洪平在这方面可是一把“好手”。2014年,在农业部门和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唐洪平通过“稻蛙鳅”生态种养项目实现了脱贫,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殖技术专家。
 
  “当时村上准备养殖黑斑蛙之前,就问了我很多有关养殖黑斑蛙的问题。”唐洪平说,基地建成后,村上准备有偿聘请他作为基地的技术员,但他却提出不要报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以前都是村上和大家帮我,现在我有了基础,只要村上有需求,我义不容辞。”
 
  黑斑蛙一上市,就备受消费者欢迎,这也让才常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信心倍增。“当时求购者络绎不绝,价格也好,那段时间电话没停过。”唐博表示,由于是第一年尝试“稻蛙鳅”生态种养,村上也不敢贸然让村民和贫困户加入进来。现在项目实现了增收,下阶段,才常村也计划扩大“稻蛙鳅”生态种养规模,将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纳入技术工人培养计划,实现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的同步共赢。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