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他是非遗传承人,是高校教授;“谭老师”的夏布人生

编辑:戴鹏 2019-11-01 09:44:47
微浏阳
—分享—
 
  追梦人:谭智祥,1966年生,浏阳高坪镇人。浏阳夏布非遗传承人,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感言:四十年如一日,我的生活都在围绕夏布转。如果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执着,答案只有一个:希望让浏阳夏布永远“活”下去。
 
  昨日,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展厅里人头攒动,一场特别的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支持的夏布技艺传承与文化生活展正在此举行,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
 
  浏阳夏布织造技艺作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展。“质如轻云色如银,状似明月泛银河。”作为全国的夏布主产区之一,现场的浏阳夏布以最佳的姿态吸引了大量的观展者。
 
  展区内,53岁的浏阳夏布非遗传承人谭智祥向慕名而来的观众当场示范生产技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场夏布生产技艺的示范,更是一种无声的坚持:希望浏阳夏布能够被更多人关注,并真正保持它应有的生命力。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没学过设计
 
  他能设计400多个品种的夏布
 
  罗纹布、回纹布、皂夏布、山水布、提花布、麻绳布……今年10月初,第一次见到这样多织工精巧、花色众多的夏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的眼睛为之一亮。
 
  作为专门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专家,杨阳接触的传统民族服饰可谓是数不胜数。在细细看完了谭智祥所展示的浏阳夏布后,杨阳给了一句极高的评价——“谭老师的水准,不只是一个手艺人,应该算得上高水准的服装面料设计师。”
 
  然而,得知眼前的这位手艺人读书不多且不曾学过相关专业知识,其技艺完全靠自己体悟后,这位见多识广的美院教授再一次为之惊叹。
 
  “这种特细手工夏布,2.5厘米长的经纬纱达到130根,且必须是在天气湿润、气温合适的时候才能织,很是娇贵。”坐在织布机上,谭智祥细细道出夏布制作的不易——特细手工夏布所用的苎麻纱堪比蚕丝,打麻、绩麻十分繁琐:“一匹60厘米特细手工夏布需要1.5公斤的特细苎麻纱,熟练的捻纱工一天只能制作出几克。”
 
  随着梭子来回穿梭,经线与纬线相逢,一块夏布慢慢成型。
 
  “不用打样即可穿筘,经线与纬线如何穿插可以形成哪一种花纹,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设计400多个品种的夏布。”在业内,谭智祥被誉为“浏阳夏布第一能手”,而更多的时候人们习惯尊称他为“谭老师”。这一声“谭老师”,凝聚着他与浏阳夏布的种种情缘。
 
  匠心坚守
 
  他用一手好织技为浏阳夏布代言
 
  “织工精巧,质地细腻,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浏阳夏布年出口量达10多万匹,和烟花、豆豉、菊花石一起成为“浏阳四大名产”。
 
  然而,随着新型棉纤、化纤产品的冲击,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夏布市场开始呈现衰微之势,曾经从事夏布织造的手艺人也纷纷转投他行。然而,谭智祥始终不肯放弃:只要还有苎麻,就要坚持下去,希望浏阳夏布能够永远“活”下去。2015年12月,北京服装学院。谭智祥给该校纺织系的大学生们当场展示了浏阳夏布的纺织工序。几十年的绩纱操作,磨掉了他拇指和食指上的指纹。依旧是那些熟稔至极的织布步骤,这一次谭智祥却是第一次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述:“一次上浆只能刷2米,要反复上3次,如果上浆时遇上大雨,丝线就会报废……”
 
  几节课上下来,虽然口干舌燥,但谭智祥久久不能平静。在自己走上大学讲台的同时,他家的墙上挂上了两块牌子:北京服装学院实习基地、浏阳夏布研究基地。
 
  有那么一段日子,曾被列为贡品的浏阳夏布一度走向了沉寂。幸运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回归原生态。浏阳夏布,这种历经70多道工序,最具朴素情怀的纯手工艺,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沉寂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
 
  在谭智祥看来,夏布市场的式微不仅是工艺流程,更可怕的是传承断代。为此,朴实的他决定走出来,决心用自己的一手好织技为浏阳夏布代言:几乎每隔一两天,便会有对夏布感兴趣的客人去家中拜访,他会不厌其烦地讲述浏阳夏布的制作工序;成为北京服装学院的特聘教授后,他每半年走上讲台给大学生们上课15天;出席各种活动时,他不仅是浏阳夏布的代言人,更会去比较浏阳夏布与其他产区的质地、营销推广方式……
 
  特写
 
  从大自然获取创作灵感,四十年如一日围着夏布转
 
  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谭智祥的曾祖父谭祖齐便开始以织布为生,代代相传不曾间断。12岁那年,耳濡目染的谭智祥开始正式跟随父母学习夏布的制作技艺。打麻、绩麻、整经、穿筘、上浆、提纵、织造……全套生产工艺、工序,传统而原始。因父亲谭介如的织布技术十分高超,先后跟随其学习的徒弟多达五六十人。作为夏布织造的第四代,谭智祥学得认真而刻苦。
 
  “像这种波浪纹,其实我是从浏阳河水的波纹中得到的启示;再比如这种葫芦布,这种花纹则是模仿了葫芦的形状……”师法于自然而升华于自然,谭智祥靠悟性一举成名,一个又一个的新品种在他手下诞生。声名鹊起之时,订单从全国各地甚至是日本、韩国等国家雪花般飞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手工织布的速度远远不够卖。”谭智祥说。
 
  “现在浏阳能织夏布的大约有几十人,而能制作这种特细手工夏布的也许就只剩下我一个了。”说到这,这位年过五旬的匠人满是自信与骄傲。
 
  这份自信背后,是长年累月的辛勤付出。从12岁开始学习织布,谭智祥如今仍保留着5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的作息习惯,四十年如一日围着夏布转。
 
  期待
 
  浏阳夏布的“传”与“承”
 
  “十多年前,一名日本客户邀请我去日本参观他用夏布做的成品,质地非常柔软。这其中的一些技艺听说是很早从中国传过去的,我们自己却丢了。胚布是从我这里进的,而他的成品却将夏布价格翻了数倍。”谭智祥坦言,那一刻心里真的五味杂陈。
 
  从日本回来后,他的脑海中有了新的想法,除了要做最好的夏布外,还要做深加工。正在此时,想做夏布文创的鲁松元找到了他,试着用夏布开发了茶席、纸巾盒、电脑包以及日常服饰。几乎是一炮走红,这些夏布产品非常受欢迎,鲁松元由此开创了“心之夏”品牌,90%的夏布原材料来源于谭智祥的作坊,“谭师傅真正做好了‘传’,而我在努力做‘承’的工作。”
 
  “这是一份千年产业,更是一份与自然接轨的用心的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浏阳夏布,谭智祥表示自己愿意将这门手艺教给那些有灵性、愿意坚持的年轻人。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