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痴迷竹器制作40年,浏阳乡村竹编师斩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编辑:戴鹏 2019-11-27 10:10:56
微浏阳
—分享—
 
  追梦人:张康义,1964年生,浏阳古港人,曾获评湖南省“湘字号”湘竹优秀工匠,被授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感言:竹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现在工业发达了,许多传统手工艺渐渐隐退了。但对我而言,竹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痴心,需要坚持下去。
 
  竹篮、竹席、竹晒垫……如果要问浏阳人,生活中的竹器都有哪些,一口气能数出十多种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如果要问一个古港人,哪个师傅最会编竹器?答案却只有一个——竹编师傅张康义。
 
  剖竹、劈丝、刮削、磨光、编织……早在几十年前,浏阳的竹编师们就用本地盛产的各种竹子,用巧手妙法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工艺品。然而,社会在发展,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再创竹艺文化新高,是摆在包括张康义在内的当代手工艺人眼前的现实问题。
 
  因为技艺比较独特,张康义在2017年参加湖南省“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湘竹技能竞赛中,取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获评“湘竹优秀工匠”。但是对于他而言,竹编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需要坚持下去的痴心。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但凡有样品就没有他不会编的竹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浏阳的农村家庭而言,竹子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用材,生活中的竹制品更是普遍。
 
  “在农村,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15岁那年,张康义拜了自家附近一名竹编师傅为师,图的就是学门养家糊口的好手艺。
 
  学徒期间,张康义对师傅可是“盯”得非常紧。
 
  师傅的一举一动,他都需要像照相机一样定格在心中:看他如何依靠经验挑选合适的竹子,避免竹子过嫩风干后会变形,过老则容易折断;看他如何用劈刀将竹子劈成竹条,依次再剖成薄片,再分成半厘米左右的竹篾;更看他如何一手拉起竹篾,一手紧紧将它按在刀具上,将竹篾磨成相同的厚度,同时磨去锋利的边角……
 
  几年之后,自立门户的篾匠师傅张康义的名气越来越大,手艺越来越娴熟。一把竹刀在他的手里仿佛长了眼睛一样,破蔑的时候,眼睛根本不用看手指头,细如发丝的篾条一如海上的细波在身边翻滚。不到半个小时,一根粗大的竹子便会变成青、白两种竹篾。
 
  “用膝盖紧紧卡住光滑的竹篾,腕力和捏刀的拇指力度都需要把握到位。”张康义说,比如编织一个竹篮,会先用一点纬线和经线打底编成篮子底,再开始编织上面的部分。编到一定的深度后才开始锁沿,编织提手等。
 
  “只有他没有见过的,没有他编不出的。”在乡邻们的眼中,编织竹器40年的张康义的手艺特别好。即算是以前没有编织过的竹器,抑或是工艺品,他只要拿到手里看一阵再比划一下尺寸,便可丝毫不差地捣鼓出来。
 
  角逐省级大赛获评“湘竹优秀工匠”
 
  2017年8月8日至11日,益阳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里,全省14支代表队75名竹艺高手齐聚于此,参加湖南省“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湘竹技能竞赛决赛。
 
  因为比赛地点是在“竹器之城”益阳,不少选手都是直接就地取材,且是带着劈好的竹条进场。在竹编组,有一名选手则是直接带着半根竹子入了场,这人正是张康义。这让在场的评委和媒体记者都忍不住好奇:“这选手带原竹进场,会不会有点浪费时间?”
 
  “我带的是浏阳楠竹,它织出来的东西更加经久耐用。因为每天都和这种竹子打交道,也就会更顺手。”微微一笑,张康义便开始了自己的构思:最乡土的才是最有魅力的。最终,他选择编织一只在浏阳东乡常见的火笼作为自己的参赛作品。
 
  在旁人看来,张康义手中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在准备工作做好后,只见竹丝翻飞,一圈一圈地细细盘绕。经纬交错而成的是一个精致的底面,竖立起来后它就变成立体的。细蔑穿入,里外交错。循环往复,蔑的松紧流畅则是关键。数圈之后,火笼底开始需要一定的弧度造型:“这个就需要技巧和经验了,硬折会断。左手手指在里面垫住,右手发力。在编织过程中,还得把握力度,不能缩进去也不能过分扩张。”
 
  让人意外的是,在参赛的选手中张康义成了最早“交卷”的选手。仅仅大半天功夫,他便交上去一个堪称艺术品的竹编火笼。“多出的两天时间我就用来观摩别的选手比赛了。”评比结束,张康义的作品取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一举拿下了“湘竹优秀工匠”的荣誉,后来还被湖南省总工会授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特写
 
  坚守老手艺:“不想它就这样消失了”
 
  “那时候的篾匠,活儿是做不完的。一旦有人请,我们都是带着工具,挨家挨户地上门干活。只要有手艺就行,竹子、饭菜都是人家供应,而且工钱还不低,一个好篾匠比生产队劳动力的工分赚得还多。”学三年,做三年,精三年。勤奋上进的张康义在学徒期间,学会了编织农家所需的各种农具及生活用品。学成之后,源源不断的订单让他既忙碌又高兴,更加看好这个行当了。
 
  “编一个像样的竹制品不是自己全部的理想,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做出一点成绩来。”谈及自己参加湖南省“湘字号”传统技艺工匠竞赛——湘竹技能竞赛的初衷,张康义坦言,社会发展太快,人们对竹制品的需求随之减少,竹编师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来学这个了,但他仍会坚守这门老手艺,“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让它就这样消失了。”
 
  11月25日记者到张康义家采访时,他正在编织一个竹篮。只见篾条在他手中翻飞,张康义开玩笑地说“自己是附近最年轻的篾匠了”。
 
  “古港镇正在筹建的匠人馆里,就收藏了两件张师傅的作品,做工极其精细与精美。”引领我们前往采访的古港镇政府工作人员郑晓伟表示,那两件竹制品是张康义看了别人家的样品后再按照比例缩小编织的,“不仅是两件竹器,也是两件艺术品。”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