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绘地图再现记忆里的胡家巷

编辑:戴鹏 2019-12-17 10:01:08
微浏阳
—分享—
 
  淮川街道梅花小区旁有条巷子,原名叫“胡家巷”,如今只剩一面墙。这面墙由青砖砌成,经历了多年风雨后,青砖颜色不一,墙面粗糙,纹理里沉淀着历史的沧桑。胡家巷曾是老城关镇北正街第一大巷,巷子里的房屋多是青砖灰瓦结构,中间是麻石街,麻石板下则是排水通道。上世纪90年代,胡家巷拆建,老街居民纷纷迁离了当地。
 
  回忆远离却从未消逝。近日,66岁的康文贵写下《胡家巷的记忆》一文,再现当时的人和事。这篇文章勾起了许多老城关镇居民对胡家巷的记忆,引发了热议。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手绘老街地图,记录巷子里的故事
 
  康文贵今年66岁,是浏阳市中医医院的退休医生。他小时候住在胡家巷57号,对胡家巷的地理构造、人文风情了如指掌。“虽然如今老街只剩下一面青砖墙,但所有的记忆都未曾消散。”康文贵说。12月16日,记者和康文贵来到青砖墙前。据他介绍,这是胡家巷原粮食局仓库的外墙,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钻进仓库里躲猫猫。在今年一次同学会上,大家还聊起过这些儿时故事。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份值得记录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康文贵说,解放前,胡家巷的贺家大屋就与东门黎家大屋、西门周家大屋、柴家巷宋家大屋并列为浏阳的“四大门户”。巷里有“四大祠堂”:周家祠堂、胡家祠堂、唐家祠堂、刘家祠堂;有“二园”:丁家园、大师园,园内还有两口古井,是巷内居民日常用水的主要来源;巷内还有“四大名人”,他们的故事脍炙人口,激励着当年小伙伴的成长……
 
  也因为跟大家聊过曾经的胡家巷,康文贵决定将胡家巷的故事记录下来。为此,他找了不少曾经的邻居,收集大家对胡家巷的看法。11月,《胡家巷的记忆》一文出炉,备受康文贵的同学、朋友以及胡家巷的老邻居好评,不少人看完后,还主动找到他谈起自己的心得、感悟。他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些人,这些人或者他们的晚辈也找到康文贵,专程来感谢他。
 
  一名如今已经定居在广州的胡家巷居民看到文章后,向康文贵提议:是否能够将那时的街貌用地图形式画出来?“行!我来手绘一张地图!”康文贵于是绘制了一张当年胡家巷的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地理构造、房舍分布以及所有路线和事物。这张手绘地图也在他的朋友圈里得到了许多转发和好评,引发了大家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之情。
 
  旧时街坊情谊依旧,也常有联系
 
  “小巷的居民勤劳、勇敢、朴实、大方,巷口第一家是胡皮匠……”《胡家巷的记忆》带着读者们“走”在老街,每走一段路,就有康文贵在一旁娓娓道来,仿佛老街坊们的笑脸就在面前。
 
  康文贵说,他五六岁时,常跟着院子里的小伙伴跑去胡皮匠家,问他要几块皮子做弹弓。时间过去了60年,这样的记忆竟依然异常清晰。巷子里,右边是万家园,住着胡氏等三户人家。左侧一小巷通往唐家祠堂,上方住着名医汤阳保;再进入右侧,住着张氏竹纸马艺人;再往里是理发师傅张纯运,他手艺非常好,很多名人都慕名前来找他理发……
 
  “张师傅将理发技艺传给他的儿子张明忠,我们从小就在张明忠那里理发。”康文贵说,张明忠如今已经75岁,也许是放不下这份情怀,也许是放不下那些寻寻觅觅找他理发的老顾客,他依然从事理发行业,在梅花小区开了一个理发店。而康文贵也经常到张明忠那里理发,两人一聊,总有聊不完的往事。
 
  胡家巷早已经拆迁,但旧时的故事,却一直留存在曾经的住户心里。康文贵说,老街不在了,老街坊的情谊还在。两年前,大师园的住户重新联系上,大家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经常在群里约着一起唱歌、聚餐。
 
  特写
 
  “老街没有了但家风在延续”
 
  沈小雷是康文贵文章中提到的“老街名人”后代。《胡家巷的记忆》一文中写道:“民建学校后方住着三位大师级人物,即沈岳武、古四珍、李大年。”这三位人物里,沈岳武就是沈小雷的父亲,他曾经在城关医院、中医医院行医,专治跌打损伤、接骨拿筋,还有一身好武艺。沈小雷子承父业,如今在武术和医道方面也颇有成就。
 
  “看到这篇文章,我很感动。”沈小雷说,文章里提及的一些老人大多已不在人世,但通过这篇文章,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故事都能流传下来,让后辈能通过这篇文章,窥见当时的时代风景。
 
  沈小雷家住原胡家巷72号,他从小就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康文贵提到的老街文化,他印象非常深刻:他的父亲从小就要求他们习武,早晨起来要跑步、练站桩。在巷子里,许多家庭都有其家族技艺,孩子们都要学习技艺。老巷深处还常常传来孩子们诵读诗书的声音,这声音也一直回荡在他的记忆里。
 
  “文章里的人物都是真实的。”沈小雷说,《胡家巷的记忆》中提到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我们特别喜欢听他讲打仗经历,尤其是反特和英雄人物故事。他总告诫我们说未来需要我们,要努力学习,爱国爱家……这些教诲,几十年过去我依然记忆犹新。”
 
  老街虽然没了,但是老街坊们却将自己的真情实意通过家风家训一直传承下去。不止他,还有张纯系的后人、杨仕伟的后人等等,不管身处什么职位,都遵守着上一辈的教诲,并将这样的家风家训传承给后辈。
 
  文章摘选
 
  大师园是一个大家庭,一个温馨的乐园,这里很少发生个人争吵,左邻右舍都非常和谐友善,哪家有好吃的,都会分享一下。国家困难时期,地坪各自种小菜,热天竹凉板乘凉,总是故事连篇,笑声不断,男孩子有时就不同,喜欢摘摘果实,打打泥巴仗,洗洗冷水澡,捉捉蟋蟀。
 
  有一次邓福生和水佬子拿蟋蟀比赛,一个红头、一个麻头,打得难分难解,几个回合后,红头占优,这时,邓福生又换了一个白露将军,继续搏斗,把麻头击败阵来,而赢得了五个四角板,围观的朋友有十几个人。再就是都喜欢到水井边玩,特别是旱季水少,男孩子都喜欢下井、掏水,主要是井下凉爽,是每日从早到晚人们来得最多的地方,但这口井一年四季从未干过,也从来没有人掉下井。有年冬季大雪,地上有尺把厚的雪,后来结了冰,我们就用梭凳反过来,轮流乘坐着打雪仗……(节选自《胡家巷的记忆》)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