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村改厕的“浏阳模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9-01 10:38:54
微浏阳
—分享—

05版深度-3.jpg

官渡镇竹联村中洲屋场,有一处整体式三格式化粪池安装与基坑回填模型,能让村民对改厕工作有直观了解。记者张迪

平坦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绿油油的草皮反射着阳光,一座座造型古朴的农家小屋点缀田野间,随处可见的花草气息扑鼻而来……行走在官渡镇竹联村,只觉处处是景,宛如漫步在一幅娟秀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之中。

美丽乡村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近几年,通过“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田园的美化绿化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原本普通的竹联村逐渐多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跃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农村改厕,是竹联村蜕变的重要起点,也是推动浏阳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浏阳市以创建湘赣边区农村“厕所革命”示范县(市)为契机,紧扣“全年无害化改厕10万座以上”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打造出了一个以“厕所革命”推动人居环境升级的“浏阳模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雅兰

全面推行“首厕过关”

确保改厕流程规范,质量过关群众满意

05版深度-2.jpg

整体式三格式化粪池安装与基坑回填模型。记者张迪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空间展示大文明。截止2018年底,浏阳完成改厕数77758座;2019年完成改厕数46111座;2020年,全年申报无害化改厕达10万座以上,截至8月31日,完成改厕数23978座,目前累计完成改厕数为147847座。

10万座的改造数量着实不小,浏阳深刻地意识到,总数扩面的同时,改造质量也要提升起来。所以小小的厕所要如何改造,首先要定好一个标准样板。

今年,浏阳创新推出了“首厕过关制”,即各村改造或新建的第一个厕所,从选址到挖坑,从化粪池安装到调试,从验收到管护,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完全合格后才能全面施工。之后,所有厕所改造的流程和质量标准,均比照过关的“首厕”进行。

为了将“首厕”标准全面铺开,浏阳先后集中开展了31场(次)农村改厕暨“首厕过关”培训会。培训现场,专家亲自授课,学员现场观摩。截至目前,浏阳已累计培训改厕监管和施工人员1600余人,发放上岗资格证书1568本。

“三格无害化化粪池更方便,也更卫生。”7月20日上午,中和镇苍坊村水口组,村民叶绍乾家成为了苍坊村今年第一个进行改厕的家庭。看着焕然一新的厕所,叶绍乾满心欢喜。按照叶绍乾家的“首厕”标准,苍坊村全村的改厕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中。

“目前,全市302个村的‘首厕’已全面过关。”市两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首厕过关”模式,全市农村工作还将制定和优化工程流程图,明确组织实施、模式推进、施工流程、质量管控、后期管护等一系列推进举措,确保改厕流程规范、质量过关、群众满意。

融合“党建+微网格”

多方式立体化,解决运管难题

“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自7月17日完成改厕以来,淳口镇同辉村73岁的村民吉淑景逢人就夸改厕好。

其实,在厕所改造前,吉淑景对这项工作是不太理解的。“我们家的一格式化粪池用了十多年了,新改造的厕所质量有这么好吗?”面对吉淑景的质疑,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讲政策。

“吉大嫂,农村的厕所改造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现在的三格式无害化化粪池主体都是一体式玻璃钢化粪池,使用寿命不低于20年……”7月16日,在村上网格员吴金莲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交谈下,吉淑景的心里逐渐敞亮了。7月17日一大早,改厕施工队就上门选址、挖坑、安装……随后,吉淑景一家就用上了新厕所,至此,她就成了村上的改厕“宣传员”,积极帮助村上宣传改厕工作。

从质疑到满意,吉淑景态度的转变,是淳口镇依托“党建+微网格”助推改厕“换挡提速”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浏阳采取多方式立体化宣传改厕,提升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的一个缩影。

“小付,我明天上午就去你家看一下现场,化粪池改造的问题我帮你联系解决,你尽管放心。”近日,在官桥镇集镇村组织开展的“微网情深”恳谈会上,党员李东升向村民们讲解宣传农村改厕政策。听到群众反映的改厕问题后,他马上答应协助解决,并且很快就兑现了承诺。

“为助推改厕‘换挡提速’,我们将政策宣传、回应群众诉求等工作落实到每一名微网格长身上,将问题矛盾解决在一线。”集镇村相关负责人说,把网格工作融入改厕工作中,让村民意识到改厕不仅有施工队的“专业人”,还有懂政策、肯帮忙的“自己人”,有这样的“双保险”,村民对改厕的支持率更高,改厕推动也更顺利了。

以“首厕过关”为切入口,浏阳采取多方式立体化宣传,结合“党建+微网格”“屋场夜话”“把话筒交给群众”等平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引导改、带头改、示范改”,实现了农村改厕工作的快速推进。截至8月31日,全市已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3978座,预计年底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五治”工作齐头并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现在渠里的水是好水,很干净,在这洗完衣服不用回去返第二道工。”竹联村村民姜美英说,在“小微水体”治理前,在村口洗衣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附近几十户村民家的污水都直排水渠,水渠变得又脏又臭,连灌溉都成问题。

“我们村以前脏乱差,污水横流,垃圾乱丢,杂草丛生……”竹联村党总支书记吴敬芳也坦言,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村上着力推进治厕、治水、治房、治垃圾、治风气这农村“五治”工作后,才有了现如今的美丽乡村。

不仅是竹联村,对于全市而言,“五治”工作齐头并进,是浏阳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

浏阳以浏阳河闻名。为了推进全域统筹“治水”,浏阳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设立市、镇、村三级河长1783名,并将全市3.13万处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责任体系,形成了“专业与志愿”相结合、“干部与群众”共发力的小微水体管护模式。2019年,浏阳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实现了涵养一河碧水到湘江的庄严承诺。

在治房方面,浏阳大力开展“一户多宅”“空心房”清理整治行动,2018-2019年共拆除“旧宅”1.41万户、面积3150亩,超额完成长沙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全市所有村均按照“15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齐了保洁人员,建成村级垃圾分拣站287个、镇资源回收中心31个、镇压缩式中转站27个、市物理填埋厂1个、市资源回收处理总站1个,实现了生活垃圾收运设施、人员全覆盖。目前全市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减量率达60%。

在治风气方面,浏阳全市所有村(社区)均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所有镇、村均组建了志愿者队伍,打造了“小蜗牛”“黄帽子”“向日葵”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还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以身边典型淳化乡风民风,在全社会倡导了文明新风尚。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