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和镇雅山村:扶贫干部的“回访”日志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9-25 10:43:49
微浏阳
—分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04版时政镇村-4.jpg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明申加建房屋期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们利用空闲时间轮流到现场帮工。

“老陈,在屋里不咯?”“在咧!”9月16日,中和镇雅山村,雨水初歇,天气微凉,刚给梨树修完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昌根,被一声呼唤叫住,连忙应声。

来人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恒亮、队员宋辉及村上扶贫专干张磊,这是他们本月第四次来访。“前面几次都是为了帮老陈打开黄金梨的销路,这次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遗留问题。”杨恒亮道出此行目的:“这次带着问题回去,下次再带着解决方案来。”

雅山村曾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雅山村成功“摘帽”。但村里的扶贫干部都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们拿出“绣花功夫”,通过不断走访和回访贫困户,将“帮”落到心坎上,“扶”落在细微处,不断夯实雅山村的脱贫路。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郁琳

帮到心坎上

时间:9月16日上午10时许

回访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昌根

回访目的:为产业后续发展加把劲

利用空闲时间,扶贫干部前往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难题。记者陈郁琳

“老陈,不要忙了,快来坐,我们聊一聊。”

“上回来一口茶都没喝,这次可不行,我屋里的黄金梨多亏了你们咧。”

“2000多公斤都卖完了?”“卖完哒,都卖完哒,比去年还早半个月。”

捧着清茶,围坐一圈,杨恒亮、宋辉、张磊与陈昌根拉了几句家常后,话题很快又回到产业上。

对话中频繁出现的黄金梨,是雅山村的“致富果”,算上大户小户,全村约有20多户村民种植了黄金梨,据中和镇农办统计,种植总面积超过100亩,年产量近9万公斤。8月起,黄金梨陆续进入采摘期,饱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果香。这种梨香四溢的优质水果,承载着陈昌根的脱贫致富梦——他在屋后山坡上种了黄金梨和圆黄梨,每年能挣到2万元。

以往,陈昌根家的黄金梨在本地就能销售一空,但今年受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既没有游客来采摘,又没有批发商来收购,2000公斤黄金梨的销售一下成了难题。因为这事,陈昌根愁得睡不好觉,他连忙打电话给驻村帮扶工作队寻求帮助。

杨恒亮、宋辉连续几天往老陈家跑,先期是来了解情况,在微信朋友圈当起了“卖货郎”;后又跟镇上商议,邀来了浏阳市融媒体中心羊淘商城的专业团队,给陈昌根拍了个短视频。

“我们觉得,中和镇举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系列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线上助农直通车推荐黄金梨,肯定能帮到老陈。”令杨恒亮没想到的是,效果远超预期:“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工作群里持续发酵,还未等正式直播,老陈的梨成了热销品。”

在镇村扶贫干部的联动帮助下,订单纷至沓来,陈昌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容满面:“其中还有几个大单,一下子我的梨子就全部卖光了。”

梨卖完了,但产业后续发展还要添把火、加把劲,这也是扶贫干部此次回访的主要目的。

“老陈,在发展产业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想法?”见杨恒亮问起产业发展想法,陈昌根连忙道出计划:“我明年想养几头猪,之前帮人养过,有经验也懂技术。”

杨恒亮、宋辉和张磊纷纷帮陈昌根分析起了市场行情,又将村上以奖代补等产业帮扶政策细细说与他听,临走时还约好下次走访时间:“老陈,有困难有问题,打我们电话!”

扶到细微处

时间:9月16日上午11时许

回访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明申

回访目的:在加建房屋内住得是否舒心

临近中午,三名扶贫干部又赶到贫困户杨明申家里。

杨明申的妻子刘菊莲常年患病,家庭人口多负担重,因此致贫。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杨明申发展起综合养殖产业,养了牛、羊、鸡和鸭,女儿和大儿子也在外务工补贴家用,日子稳步向好。2017年,受益于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杨明申一家从土砖房住进了新房,当年也成功实现脱贫。

在今年4月的一次回访中,扶贫干部发现,由于杨明申的大儿子回乡务工、小孙女也需要独立空间,原本的两室一厅根本不够住,杨明申的小儿子有时仍会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这可不行,住在老房子里不安全,杨家小儿子先住回去,我们想个解决办法。”杨恒亮与支村两委进行了几番商议,决定拆除破旧老房,在杨明申现在住房的一侧,加建一间40平方米的平房,供其小儿子居住。

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跑了十来趟,才确定好建房方案,把水电问题解决;后又因村上扶贫资金有限,为了节约开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们撸起袖子,利用空闲时间轮流到现场帮工。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和泥、盖瓦、递材料,这群临时盖房匠人,样样活都干得有模有样。

日历一页页翻过,从5月中旬开始建房,5天时间完成了框架搭建,到5月底平房已经基本完工。而今,杨明申一大家子住在一块,日子很是舒心。

故而这次回访,杨明申第一时间带这几名建设者参观了加建的新房,言语间都是对贴心帮扶的感激:“多亏了你们,我们对这房子特别满意,除了住,还有地方放农具、杂物。”

提起这群扶贫干部,杨明申和妻子左一句右一句地说个不停:“来得很勤快,有时候早晨7点就来了。”“到饭点就走,留了好几次都没留住,帮忙那么久一次饭都没有吃过……”

参观完加建新房后,大家坐在一起聊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杨明申感慨不已。“变化大,现在搞种植、养殖,年轻人都找到了稳定工作。”在杨明申看来,环境变化更为直观明显,道路整洁、河道干净,“我家门前的泥巴路上个月改成了水泥路,下雨也不要担心一脚泥巴了。”

眼看就要到午饭时间,面对杨明申的挽留,杨恒亮、宋辉和张磊表示感谢后转身离开。

夯实脱贫路

在走访中听民声解难题

事实上,更多时候,扶贫干部们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回访的。“午饭前晚饭后,有时候办事经过贫困户家,就顺道拜访一下,或者碰到了就聊两句,问问情况。”返程路上,杨恒亮向记者介绍回访模式,“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回访,可以快速与贫困户建立密切的联系。”

对杨恒亮来说,这是最快熟悉贫困户情况的方法。他今年3月才到村上任职,通过不断的走访、回访,杨恒亮掌握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还帮贫困户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

中饭后,听闻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伦兵当天在家,杨恒亮、宋辉当即决定去回访。

“他家就在村部旁,前两天回访时,他说想帮他爸办理大病救助,我问清楚了流程和要求,赶紧去告诉他。”两名扶贫干部熟门熟路到了杨伦兵家,也不多做停留,把流程一一告知,并留下相关办理人员的电话,离开时还不忘叮嘱:“看病的单子都别弄丢了,放在文件袋里,以后要用。”

细微之处见真情,最是“小事”暖人心。对中和镇雅山村的扶贫干部来说,家家户户的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只要能帮到、能解决,我们的走访和回访都是有效果有意义的。”杨恒亮表示,下阶段,驻村帮扶工作队会继续做好做实每一件扶贫工作,构建产业帮扶长效机制,与全体群众一同致富奔小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