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危房改造暖人心,安居圆梦助脱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10-21 10:16:50
微浏阳
—分享—

14573户农户通过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

06、07版住建局-5.jpg

张坊镇田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德兵在2016年搬进新房。张坊镇供图

农村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点任务,也是保障农民居住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工程、实现贫困家庭“安居梦”的强力依托。近年来,浏阳聚焦这一目标,全面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常态化、长效治理机制,加强动态管理,不落一户、应改尽改,从严从实推进危房改造各项工作。

近日,笔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浏阳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573户,其中“4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7437户,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民生好事暖人心,民生实事惠人民。解决了住房问题后,贫困群众不仅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提振了生产、生活的精气神,不少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黄柳

搬出危房住新房,危房改造暖心房

危改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改尽改


QQ浏览器截图20201021093629.png

张坊镇江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智家危房改造前后对比。左图为旧房,右图为新房。张坊镇供图

沿着张坊镇人溪村一条十几里的盘山水泥路行驶,一路上路窄弯多、山林茂密,很难想象在这深山之中,还住有十几户人家。

到达此行的目的地后,只见傅文科身穿一件蓝格衬衫,拄着拐杖,正一步一晃地走进家门。他今年58岁,膝下无儿无女,2016年因中风导致偏瘫,一夕之间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起居还得由年过七旬的母亲万昌莲照料。两人相依为命,日子一度过得十分艰辛。

几年前,因为山体滑坡,傅文科家的泥巴房被冲垮,母子二人只能借住在人溪村的公房里。2018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支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他向住建部门申请危房改造重点援建指标、办理建房手续。

由于傅文科的老房子位于偏僻的山坡上,村上干部帮忙协调选址、换地,找到了一处地势平缓、道路宽阔的地方建新房子。因为傅文科行动不便,无劳动能力,房子由村上组织代建。

经市住建局验收合格后,2018年底,傅文科和母亲住进了这个40多平方米,卧室、厨房、卫生间、小客厅等功能区俱全的现代化平房。

为了给傅文科母子的生活提供便利,镇村干部经常上门走访,自掏腰包为他们送去米、油、肉等生活物资,还帮助傅文科办理了二级肢体残疾证,申领坐便器、拐杖、轮椅等生活辅助器具以及残疾补助。

“我以前的房子倒了,没有地方住,吃饭都成问题。加上我腿脚不方便,就连乞讨都出不了远门,”神情有些激动的傅文科言辞质朴,“我没花一分钱、没出一分力,要不是有国家的好政策,不可能住进这样又新又好的房子。”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傅文科在去年顺利脱贫。

今年3月,浏阳全面启动脱贫质量“回头看”工作,对历年脱贫成效来一次大检查、大验收。金刚镇金市村何宗根的住房问题就被排查了出来:他居住的土砖房屋体前倾,墙面有几条食指一半宽的裂缝,屋旁一棵古樟树粗壮高大,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容易出现枝干掉落伤人的风险。

何宗根对老房子感情深厚,又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没有经济能力,不想给社会添麻烦,所以不愿意从危房中搬出来。为此,镇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前后七八次上门,向其讲清危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宣传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最终做通了何宗根的思想工作。

金市村村委会主任王贤能垫付2万块钱,作为修建新房的启动资金;镇上为何宗根办理了建房手续,解决了电表拆除安装、接自来水等一系列事项;何宗根的亲戚是村里的泥水匠,免工钱帮他建房……亲友互动、镇村合力,何宗根的房子5月份动工,6月底便建好了。

“原来每逢暴风雨来临前夕,我们就提心吊胆的,”王贤能说,“要上门提醒住在危房中的村民,让他们做好防护措施或借住到亲戚家中,以防房屋倒塌造成安全事故。”如今,看到村里贫困户们的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着实让他们安心不少。

无论是张坊镇深山里危房改造工作的“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还是金刚镇数次劝说村民搬离危房,做到危房“应改尽改”,都是浏阳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路上的缩影,无一不体现着浏阳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扎实和细致。

实现“安居梦”,走上“致富路”

昔日危房贫困户,今朝致富带头人

在张坊镇江口村,夏伟秋、高枚英夫妇是最早享受到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家庭之一。高枚英患有类风湿病,十几年都处于在家养病的状态,家里两个小孩都还在读书,一家人仅靠夏伟秋打零工的收入维系生活,经济负担非常大,在2014年,他们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下雨,房子里大盆小盆到处摆,夜里完全睡不着。”那时候,住房问题成了高枚英一家最发愁的事情。2014年,镇村干部在上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建议他们一家申请危房改造指标。

高枚英家的原住房经市住建局鉴定为D级危房,可在原址上重建。在自己筹集资金加上政府补助的4万元援建资金后,现在高枚英的家变成了一栋60多平方米的牢固平房,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

如今,高枚英在当地小学当门卫,家里还养了一批土鸡,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今年下半年,高枚英在湖南工商大学读书的大女儿迈入大三,二女儿就读高二,两个孩子都非常乖巧懂事,早早享受了危改政策,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因为住房有了保障,提振了生产、生活精气神的,还有家住金刚镇南岳村的肖世忠一家。

1999年,肖世忠遭遇车祸,无法再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在外务工,做点轻松的活计。2014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家原先的房子是土墙房,屋子非常潮湿,东西都容易发霉。”肖世忠说,此前他一直想改善住房条件,但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未能动工。在镇村干部上户宣讲相关政策后,他当即决定申请改造。2017年,肖世忠一家三口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建好了,他便在家发展了生猪养殖。随着不断加强学习以及自身养殖经验的不断丰富,肖世忠成了十里八乡的养殖能手,在2018年顺利脱贫。

这几年,肖世忠每年养殖生猪出栏在200头左右,每年稳定收入超过10万元,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示范户。不仅如此,他还带动了周边十余户农户一起养殖生猪,并提供技术指导,成为致富带头人。

在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这条路上,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贫困户住上了安全房、圆了安居梦,当地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农民的心情舒畅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更足了。

从“忧居”到“安居”,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自2013年开展危房改造工作以来,浏阳共组织实施危房改造14573户,其中包括“4类重点对象”7437户。

作为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主管部门,市住建局始终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并联合市扶贫办、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局、残联等部门精准确定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严格规范补助对象认定程序,确保危改工作阳光高效,为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贡献应有的力量。

用心触摸危墙,用脚步丈量新基

让贫困家庭住上安全的新居——浏阳一名农村危房改造专干的感悟

胡宜果

窗外的雨,又牵着线在地面绽开水花,激起回忆的涟漪,脑海中一些人的故事在不停地回放。

清楚记得2017年和村干部初到老刘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老妇人抱着男童坐在屋檐下的画面,男童“咿咿呀呀”正说着话。我开口问道:“请问老刘在家吗?”老妇人望了望屋内,大喊了几句我听不懂的方言,不一会儿走出来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我举起手想跟他握个手,老人悻悻地点了点头,这时我才发现他的右边衣袖下空空如也。

走进屋内,我开始查看房屋的危险程度,屋顶瓦片损坏严重,承重墙布满裂缝,青苔已经顺着墙角向上蔓延;走到卧室,一股浓烈的霉味扑面而来。看着有人不经意间作出捏鼻子的动作,我心中暗想,一定要让他们申报农村危房改造,把房子给他们建好,让他们住好。

临走的时候,屋顶透下的一束阳光正好印在老人身上,觉得格外的刺眼。

回去的路上,村干部跟我说,老刘出去打工了,家里六口人,老刘自己是聋哑人,妻子患有精神病;留守家中的老人是其父亲,患有残疾;他的母亲患癫痫;小男孩五岁了,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患有智力残疾,还有一个女儿在去医院的路上就生了,连户口都没上到。听到这些,我的心阵阵抽搐,但想到老刘还离家在外为了家庭和生活打拼,一个奋斗的身影仿若在我眼前浮现:不畏生活的艰难,顽强而又坚定地向前走着。

画面一转,车停了,村干部告诉我,到老何家还有五公里的山路。徒步在暴雨过后泥泞的山间小路上,嗅着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听着夏蝉的喧嚣,感受着茅草划过小腿的温柔,我竟然对老何为何居住在深山密林之间有些好奇。路途中,村干部一直跟我说快了,快到了。当眼前视野逐渐开阔,农田中的禾苗好像久未见人般迎着风在跟我们问好,我知道这次真的快到了。

断壁残垣木屋架,鸡飞狗跳,门前杂物又添了一道“新色”,这便是位于深山幽静之地的“仙居”?“老何、老何,政府来人给你看房子啦!”村干部的大嗓门在山野间回荡,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一位穿着围裙的老妇人赶了出来。

“是刘主任啊,老何又病了,还在床上躺着呢。”看着这位年迈的老妇人白发苍苍间透露出的沧桑,我心想久病未愈的老何又有多少辛酸故事待人倾诉。仔仔细细查看了老何家的房子,属于危险等级中的C级危房,必须采取加固措施或者拆除重建。

在跟老妇人解读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过程中,老妇人跟我说:“你们的好意,我和老何心领了,国家现在的政策是真的好,我和老何都老了,就不要再浪费国家的钱,还有比我们更需要这些钱的人,你们给他们用吧。”听到这些话,我当即被她的质朴打动到无言以对。

不便打扰老何休养的我们踏上了回去的路,一路上反复咀嚼着老妇人的那几句话,道尽人性善良,字字入心。后来我才知道老何家有三个儿子,因为家里一直苦,实在没办法都做了上门女婿,连户口都迁到外省去了。为了让老何家搬出来住,五公里的山路,村干部来来回回已记不清走了多少趟,但老何家就是舍不得那一方山、那一方田、那一方土。我想老何家或许是为了不给村上添麻烦而捍卫那一分“脸面”吧,无论如何,今年老何家房屋改造的事情必须得落实了。

忙碌的前期入户摸排工作告一段落,从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到危改对象公示无异议,直到市级审定最终确定补助对象的那一刻,我收拾下疲惫,又重新踏上了去危改对象家技术指导的路。

几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看到老刘家、老何家崭新的新房伫立在蓝天白云下,那白墙红瓦格外美丽,那红艳艳的对联“危房改造政策好”“铭记党恩予新家”被阳光照射得格外耀眼;再看到所有住进新房的脱贫户们晨起而耕,日落而息,为了美好生活重拾了信心,充满了干劲,那一刹那,我作为浏阳市危改专干和精准扶贫队伍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政策的执行者,心中溢满自豪。

雨停天晴,思绪回转,转眼已在住房安全保障岗位上工作了三年,这充满挑战的三年,这看到人间贫苦,方晓坚守初心的三年,让我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基层干部。作为行走在浏阳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危改人”,我们用心触摸危墙、用脚步丈量新基,短短几年间就让全市14300余户贫困家庭住上有安全保障的新居,那虽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基本的保障,却又胜于“共建安居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喜悦!在这一路上,我们深刻领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义。

最后,陈诗一首:天阴阴,雨隆隆,危改专干步匆匆。穿瓦水,断墙缝,贫困劳农卧厅东。万仞山,羊肠路,莫忘本心守初心。遵党纪,严党行,精准扶贫正清风。夯土基,垒砖墙,新房谱曲惠民声。堂前燕,院中花,联书党恩予新家。家乡情,祖辈根,莫忘出身存感恩。晓民愁,解民忧,扶贫春风遍九州。(作者系永和镇危改专干)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