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贫困户的事就是我的事”奔波两地,拿回拖欠13年的赔偿款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12-07 10:28:38
微浏阳
—分享—

葛家镇扶贫干部用初心浇灌出“脱贫硕果”,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

04版时政镇村-3.jpg

刘明(右)正在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情况和生活情况。受访者供图

白天忙着上户了解情况,晚上忙着整理记录,忙起来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这些旁人看来有些超负荷的“白加黑”“5+2”工作模式,却是葛家镇金源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明的日常。

从2018年2月16日开始,刘明在金源村扎下了根。3年多来,从办公大楼到乡间田野,他把百姓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始终以一个扶贫人的初心、一个党员的执着,带领贫困户走好脱贫路上的每一步。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帮贫困户解愁

拖欠13年的赔偿款拿到了

“刘书记,经过几次手术,现在我脚上的皮肤终于长好了。说起来,这都多亏了你的帮忙。”建档立卡贫困户董文波看见刘明上户走访有些激动,聊起这些年刘明对他的帮助,更是红了眼眶,“要不是刘书记,我的赔偿款可能现在还没讨回来。”2005年,董文波在长沙县江背镇务工时遭遇车祸,身受重伤,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法院判决,肇事方应赔偿董文波21万余元。

“当时我们多次找了肇事方,对方一直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无法一次性支付所有赔偿款,请求每年赔偿一部分。”董文波表示,到2018年初,他们总计收到6万余元的赔偿款。

无法行走、右脚皮肤坏死……车祸后,董文波落下了后遗症,用他自己的话说,“未来根本看不到希望。”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年4月,刘明在上户时,发现董文波右脚皮肤坏死,经过询问,他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当时董文波的脚是溃烂的,连袜子都没法穿。我就想着,一定要帮他把这笔钱追回来,进行进一步治疗。”刘明说,他当即联系了葛家镇政府,与葛家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和董文波的妻子,一同驱车前往长沙县,协调解决问题。

一个多月后,肇事方与董文波的妻子签定了付款协议,并将剩余的赔偿款全部支付到位。

拿到了赔偿款,有了好政策和扶贫干部的用心帮扶,董文波在家养起了鸡,一家人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就在几个月前,董文波做完了第3次植皮手术,脚上的皮肤慢慢地在长好。提起生活的变化,他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虽然我走路还是不太方便,但有这么好的干部在帮我们,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其实这都是我们分内的事,扶贫干部嘛,贫困户的事也就是我们的事。”在金源村的这几年,刘明帮助了很多像董文波这样有困难的贫困户,“只要能真正为贫困户解决问题,我们累点不算什么。”

制订年度帮扶计划

贫困户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积极为村里的贫困户解决问题的同时,刘明深知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只有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切实降低返贫风险。”

为了做好产业扶贫,刘明下户走访时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因户施策,为每一户都制订了年度帮扶计划。“精准扶贫工作的要点就是精准,在前期的摸底过程中,我们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劳动力现状、家庭经济收入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刘明介绍。

罗友花一家正是在这样的精准帮扶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我家四口人,父亲年纪大了,姐姐有精神三级残疾,还有一个小侄女在家。”罗友花说,由于缺乏劳动力,他们一家于2018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刘明和村里的其他帮扶干部在了解到罗友花一家的情况后,迅速上门走访。看到她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刘明帮忙申请了危房改造。就在去年,罗友花一家搬进了新家。

“现在我们家养了鸡,种了蔬菜,我有时候也会外出务工,一年的收入也能有两三万元。”罗友花说,现在刘明正在帮她申请小额贴息贷款,“贷款下来了,我准备在后山里种上果树,到时候又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了。”说起对未来的规划,罗友花信心满满。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为确保完成稳定持续脱贫任务,刘明在积极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更注重激发贫困户致富脱贫的积极性,为贫困户打造“想脱贫、能脱贫”的底气。

在金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每年都会根据贫困户种植、养殖的实际情况,面对面、点对点细心帮扶,把技术送进门,带动贫困户发展辣椒、蔬菜种植和黑山羊、土鸡、土猪养殖等产业,每户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目前,金源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实际上,金源村的扶贫成效只是整个葛家镇全力推进扶贫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葛家镇持续发展产业扶贫、推动就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890人发展产业,依托合作社帮扶,372人实现就业。目前,葛家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全面脱贫。

脱贫故事

幸福不是“等靠要”,要靠双手去创造

“老黄,在忙吧,最近种的蔬菜不愁销吧?”葛家镇新宏村的帮扶干部来走访时,建档立卡贫困户黄俊明刚从菜地里回来。这几年,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帮扶下,靠着蔬菜种植产业与灵活就业,黄俊明一家实现了脱贫,走上了一条稳定的小康之路。

黄俊明一家2017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四口人,女儿属于一级残疾,妻子是三级肢体残疾,一个儿子刚进初中,全家只有黄俊明一个劳动力。

在得知黄俊明一家的艰难处境后,葛家镇政府以及新宏村支村两委高度重视,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连串精准扶贫举措也随之而来。

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人穷志不穷。黄俊明依靠产业扶贫,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每年种植蔬菜5亩以上,全年产业收入达到3万余元。

“平时有时间,我还会到附近的花炮厂当装卸工。零零散散的工资算下来,一年也有个两万元左右的收入。”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黄俊明积极就业,2019年,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黄俊明一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不仅仅是勤快,黄俊明还对村上的公益十分热心。“他最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勤劳,还有他那保持乐观和懂得感恩的心。”新宏村帮扶干部陶丽雄告诉记者,之前村级道路建设中,他也积极捐款,“那都是他5块10块攒出来的。”

“村里帮了我这么多,我才能脱了贫。等村里有需要的时候,我怎么能不出力呢。”黄俊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幸福不是“等靠要”,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