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国
在政府的工具箱里,有足够的手段从供给侧的层面着手,引导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构建一个“宜消费”的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
又是一年“3·15”,一个将消费环境放在万众瞩目下讨论的日子,一场试图让所有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不当行为都受到批判的全民审视。而在我国努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当下,畅通国内大循环意义空前提升,“3·15”的分量又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本来应该是并行不悖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但是我们也看到,此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没有理顺,那就是非经济命题的生产环节对消费的伤害。具体来说,就是因为厂家、商家的不合法、不道德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最终导致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链条严重卡壳,危害经济运行平稳。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切实提出了“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的目标。这是非常及时和非常必要的。因为一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必须精心构建、高质量构建。二则,长期以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在不断地冲击着消费者的信心,其消费意愿的低迷将直接降低国内大循环的平顺程度。如果政府之手能彻底改善消费环境,那么也将有效挽回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和一位熟识的早餐店老板开玩笑,说“你应该为店员制定店规——不许殴打顾客”。这玩笑话有些夸张,但也不算空穴来风。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商店还是国营,大多数商品都很紧俏,店里面用老大的字标明“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但是偏偏就是店员说话不和气,买卖也未见得公平。现在呢?殴打和辱骂顾客的极端现象还是时有所闻。
其他细节地方的问题更多——要戴上放大镜才找得到酸奶的生产日期、要掏钱购买了商品才能获得老板“附赠”的笑脸、要用长吁一口气来将网购到正品定义为幸运……这些,都没有消费者跟厂家商家干仗来得凶险,但是带给消费者的不愉快体验是一样的,对消费环境的破坏是一样的,对国内大循环构建的阻碍是一样的。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并非物资高度匮乏的时代,而是需要产能高效合理运转、消费能力彻底释放的年代。民间有通俗的说法,对坑人的那些商家,我们将用脚投票。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能力和地位已经空前突出,生产和流通的环节再也无法主导和驾驭消费者,而只能用高质量和好服务来争取消费者。
如果我们的厂家和商家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就不妨动用政府的力量,帮他们认识。在政府的工具箱里,有足够的手段从供给侧的层面着手,引导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构建一个“宜消费”的环境,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我们的社会要建立这样的共识:保消费者权益,就是保市场,就是保发展。
曾经有句俗语,“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句话充满了市侩的小聪明,必将落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谶语。在改善消费环境的大格局前,这样的小聪明必将被人唾弃为历史的尘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