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公共事务呼唤更强的主人翁意识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4-12 14:34:50
微浏阳
—分享—

戴清流

官渡镇观音塘村万家组村民从5年前开始,自发投劳清理和美化河道,将原本荆棘丛生的300多米河岸打造成了风光带。村民们热情高涨,还计划在此基础上打造亲水平台,让周边环境变得更好。(本报3月12日09版报道)

拥有一个美丽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大家都迫切希望的。但是毫无疑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目前很多地方就面临着群众有需求而投入有缺口的现实矛盾。

是不是“上头”的资金保障或者社会捐赠不能到位,环境整治工作就做不了呢?这个发问,或许是很多在一线的镇村干部都想要问的。确实,如今做些实事,“动手就要钱”,没钱就看起来寸步难行。但是我们能不能做一些反向思考——有没有动手也不要钱的办法?

不少人一定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修农田水利设施的情形。那时挖沟渠、修水库是义务劳动,约定好开工时间,然后各家各户安排劳动力参加。别说报酬了,有时就管一顿午饭,甚至有时得自己带饭。那时候的“没钱”肯定比现在更严重,但是义务投劳的模式,打开了当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一片全新天地。

当然时代发展了,经济社会管理的模式发生变化,工作方式方法也都得跟着变化,我们并不是要重走几十年前的老路子。但是,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精神永不过时,发动和组织群众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也并不矛盾。像观音塘村万家组村民这样,大家抛弃“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有作为、有成绩。

观音塘村万家组的成功经验是,有识之士带头,基层干部组织。这就让我们看到,在环境整治行动中,资金保障不足,群众自发参与度低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群众的内生动力就不能激发。只要基层干部队伍善于观察群众所急,善于听取群众所想,完全可以组织人力,用最小的资金办理最大的公共事务,用最有效的方式破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难题。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资金投入较少的情形下,发动、组织群众积极投身公共事务,不光能切实推进具体工作,同时也能够起到凝聚人心、醇化风尚的作用。和谐的邻里关系、向上的生活氛围,也将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