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与供销的故事丨我的供销记忆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8-23 10:52:51
微浏阳
—分享—

杨继安

谈及浏阳供销合作社,记忆的闸门瞬间开启。回首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与供销社的那些往事,虽已经半个世纪,但至今仍记忆犹新!1972年,是我人生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那年年初,我被选任为中心大队高山生产队队长。当时,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却肩负着全队一百多号人生产生活的重担,我感觉压力特别大。

因为我家正对着沿溪供销社,依稀记得同年三月的一天,我正在吃晚饭,就看见一辆解放牌汽车拉着一车肥料,停在生资店仓库前。我狼吞虎咽地吃完饭,此时生资店员工刘晚成来到我家,要我喊人帮忙。随即我喊来了七八个社员,大家扶的扶、背的背,立马忙开了。在搬运货物时,我心想生产队要买肥料,何不把剩下的三吨卸到队里的保管室,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劳力。于是我便和刘晚成及货运师傅商量,他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事完全可以,支农便民也是我们的职责。”随后我便叮嘱出纳付款开票,此事就此圆满解决。

是年七月末,正值“双抢”大忙季节。门前,“插完晚稻迎八一”的标语催人奋进;田里,生产队队员们正热火朝天地插秧。晚饭后,我正在前坪树下纳凉,供销社经理钟丙儒来了,他说:“近年来,供销社得到了很多来自生产队的帮助,如果生产队有困难,供销社员工们也愿意帮忙。”我回答道:“贵社如能抽劳力帮我们插秧,我们可完成月底的‘双抢’任务”。于是我俩一拍即合,议定立即开始实施。

次日下午,钟经理带着五位供销社职员来了,他们头戴草帽、扎着裤脚,来到我们队上的插秧地块。他们麻利地下田,拿起秧苗就干起活来。劳作了一会后,我看了看他们的插秧质量,只见禾苗分秧匀称、深浅一致,我由衷地向钟经理一行竖起大拇指。钟经理笑着说:“我抽来的职员都是农民出身,以前干过农活。”就这样,他们连续来了三次,协助我队提前一天完成了“双抢”任务。1972年,也是我步入婚姻殿堂之年。年初,我和本村一名女青年确定了终身大事,双方约定于年底前完婚。按当时的习俗,男方需给新娘准备一件灯芯绒布料,我父母托人在浏阳及长沙等地购买,但至初冬都未见回音。有一天我在供销社帮忙,忽见店前贴出公告,其意是新到六件大红灯芯绒布料,次日早上七点出售,务须排队购买。我兴奋地告知了父母这个消息,他俩说:“只有六件,能否买到就看你了。”次日凌晨三点,我就前往窗口排队,当捧回鲜艳的灯芯绒布料时,家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供销合作社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一个新型组织体系。数十年来,为方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维护公平公正的商业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几乎和供销社同龄,七十年耳闻目睹,可谓知根知底。前文所叙几事,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之事,但细读慢品,却蕴含着彼时供销社的极不平凡。

供销社曾经是商业战线的主力军,供销人员心里装着人民,和人民同生共荣。你们是商人,从事着销售工作;但你们也是农人,农事的粗重细活,轻车熟路。你们经营的时期,商品明码标价,少见假冒伪劣商品。你们经营的时期,尽管商品并不丰富,但质量可靠,买卖公平。你们经营的时期,为广大民众解决了很多燃眉之急。供销社的记忆,已经根深蒂固地植根在我们这代人的骨子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