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河丨花鼓戏《浏阳李白》首次登上湖南艺术节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12-27 09:44:59
微浏阳
—分享—

花鼓戏《浏阳李白》首次登上湖南艺术节

细节处凸显浏阳特色,故事中传递温情感动

11版浏阳河文化-3.jpg

花鼓戏《浏阳李白》剧照。

12月25日下午,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第六场在欧阳予倩大剧院开演,大型现代花鼓戏《浏阳李白》首次登上湖南艺术节舞台。

湖南艺术节是我省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艺术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将集中展示29台新创大型舞台剧目,第六场是《浏阳李白》。

今年4月30日,《浏阳李白》作为浏阳献礼建党10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进行首演,9月15日在长沙公演。结合前两次演出的经验和建议,此次的《浏阳李白》在剧情、道白和唱调等方面经过微调和打磨后,给现场评委以及观众带来了特别的温情和感动。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现场

演员倾情演出,观众为之动容

音乐响起,演员于舞台前就位,演出正式开始。跟随剧情的发展,一个机智勇敢、敢于奉献的李白形象在观众眼中逐渐清晰起来。1910年,李白出生于张坊镇板溪村(今张坊镇白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白奉命到上海组建地下电台,架起延安和上海联系的空中桥梁,将上海方面的情报源源不断地秘密传递给党中央。

在上海,他和夫人裘慧英一道和日伪斗,和敌特斗,机智勇敢、沉着干练、信仰坚定、初心如磐。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慷慨赴死、从容献身,年仅39岁。

《浏阳李白》以花鼓戏的形式讲述了李白潜伏在日本最高情报机构,用高超的情报收集方法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故事,再现了为中国共产党带领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舞台上,演员们倾情演出,剧情引人入胜,唱腔婉转动听;观众席间,观众凝神细听,时而传出阵阵掌声喝彩。演出结束后,更有不少现场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中,走进了李白的一生,为其革命奉献一生的故事动容,眼角泛起了泪光。

背后

多方构思仔细打磨,凸显浏阳特色

作为浏阳献礼建党10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浏阳李白》由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尹雨、浏阳本土作家陈健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彭自兴执导,浏阳市花鼓戏剧团负责演出,国家一级演员李左、李鸣、古平及国家三级演员孙立军担纲主演,经过一年的反复打磨、两个月的精心排练,才打造出了这部讴歌英雄模范的好戏。

此前也有过多部反映李白烈士事迹的作品,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但选择以花鼓戏来表现还是首次。

“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曲的代表,历史悠久、韵味独特,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浏阳市花鼓戏剧团副团长潘烜介绍,李白烈士是湖南浏阳人,选用湖南最富观众基础的花鼓戏来表现其革命事迹,多了一份亲切感。

艺术是不断创作的过程。经过前两次演出,剧团对《浏阳李白》的情节、道白和唱调等反复打磨,进行了部分微调。潘烜介绍,其中比较大的改动是在李白和其母亲之间添加了一些唱段,加入了个人感情,多层次展现母子情谊。

“许多人都知道李白烈士,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李白来自浏阳。”潘烜说,剧中李白母亲为儿子儿媳带去浏阳土特产,为全剧带来了地方文化元素,拉近了剧中人物与现实的距离,使得浏阳特色得以凸显。

在修改和磨练的过程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是转场、编剧、音乐等,甚至是演员的一个眼神和表情都极需考究。整个剧团在经过无数次的构思和调整后,最终将这场戏剧更加完美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剧评

红土地里孕育的谍战风云

冯烨

12月25日,第七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活动中,花鼓戏《浏阳李白》在欧阳予倩大剧院精彩呈现,剧目题材大胆创新、本土特色亮点纷呈,受到了全场观众的好评。

有电影、舞剧等珠玉在前,花鼓戏《浏阳李白》的创作并非易事。但对于戏曲创作来说,谍战题材却是个“新玩意”。不同于传统花鼓戏中唱出的儿女情长,《浏阳李白》讲述的是李白潜伏在解放前的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故事。

观剧之前,我还带着满脑子的疑问——一个小小的舞台,如何容纳得了谍影重重?观剧后我发现,谍战风云并非一定要用大场面来表现,在《浏阳李白》的舞台上,几个生活化的场景、几句接地气的对白,同样能凸显出主角危机四伏的生活状态。

李白与丽娜“交朋友”套取情报,李白裘慧英夫妇用发报密码交流,李白为隐藏身份请母亲来上海照顾孩子……看似日常化的故事情节,背后推动的却是地下工作的开展。

浏阳是一片红色热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儿女。花鼓戏《浏阳李白》在标题中就点出李白烈士的家乡浏阳,不仅体现出作为烈士家乡人民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李白烈士的认识。

作为由李白烈士家乡人民编创的剧目,剧中也多次点到浏阳元素。李母从家乡为从未谋面的儿媳妇裘慧英带来的土特产酸枣糕、剁辣椒等,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带去的夏布蚊帐,还有李白接其回家,两人在黄包车上的那段方言对白,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众对浏阳文化的认同感。

《浏阳李白》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破圈”。它在原有艺术作品之外,突破戏曲创作之“圈”,突破观众认知之“圈”,创新地将这一台情节跌宕、引人入胜的花鼓戏搬上舞台,并通过大IP效应,让《浏阳李白》在保有艺术价值的同时兼具市场价值,让浏阳这一片火红的热土为更多观众所熟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