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青春在浏乡丨名校生当上“新村民”, 让非遗在道官冲里串成产业链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1-11 10:41:28
微浏阳
—分享—

04、09版通版.jpg

编者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国家战略,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农村工作的重点。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许多新青年回到家乡故土,践行奋斗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乡村建设的“排头兵”、乡村形象的“代言人”,在浏阳乡村沃土上谱写了一首首振奋激昂的青春之歌。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我的青春在浏乡》专栏,讲述他们在乡村成长成才的故事,展示乡村振兴一线的青春风采。

04、09版通版-5.jpg

刘兰在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示范如何用古山贡纸印刷。

一纸清欢,流传声远。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地处湖南省最东面,位于湘赣交界的大围山深处,村民多为客家人,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项古老的非遗项目——起于宋元、兴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山贡纸。2021年,浏阳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获评第二批浏阳市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习所,更好地实现了非遗的“在地活态保护传承”。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留在道官冲?”在古朴的研学馆内,记者见到了馆长刘兰。来自江西的她,在2020年从湖南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成了道官冲的“新村民”。她的经历,也记录着、见证着浏阳乡村振兴的脚步。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毅然抉择

名校生成了道官冲的“新村民”

“造纸研学馆主要介绍道官冲手工造纸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传承谱系、工艺特色等,感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尝试DIY体验环节……”每当假期来临,刘兰就进入了最忙碌的时候。她的主要工作便是联系学校以及研学机构,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来研学馆体验古法造纸技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04、09版通版-3.jpg

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通过开发“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项目,延伸非遗文化产业链,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而在2020年之前,刘兰还是湖南大学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大城市的工作,而是来到道官冲,成为了一个“新村民”。这其中的故事,还得从非遗说起——2018年,正在读大学的刘兰接触到了一名有些特殊的记者——执着于非遗项目记录的摄影人李锋。数十年间,李锋走遍湖湘大地,记录湖南各地的传统技艺和民俗。

“我从2006年开始记录非遗,拍了上百个非遗项目与传承人。”十多年来,李锋看到了太多手艺人的离去与手艺的衰落,“有的老人走了就没有人接班了,这个东西也不会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见证了太多,就不止于记录。最终,李锋找到了地处大围山南麓的道官冲。由于这里与外界接触较少,保留了较为纯粹的原始村落面貌,民风淳朴热情,民俗小有规模,更让李锋欣喜的是,这里有他心心念念的非遗——古法造纸技艺。

04、09版通版-4.jpg

刘兰小心翼翼地整理着研学时学生们留下的作品。

“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李锋老师提出了‘在地活态保护’,也能让传统技艺扎根于它的原生地并且开出新的花朵。”2018年,经过李锋的努力,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开建,研学馆设有古法造纸原生态作坊、中国各地手工纸展厅、浏阳手工造纸技艺展厅、研学活动室等区域。按李锋的设想,造纸研学馆将通过“文创+旅游”的方式来延伸产业链。

“最开始,我觉得道官冲是个桃花源一般的存在。”随后,刘兰将自己的短视频课程作业内容定为拍摄非遗项目。由此,她先后多次前往道官冲,也对这个淳朴的小山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宁静美丽的小山村,就像我小时候在外婆家生活过的村子一样,有着和谐且融洽的舒适感。”

“大城市的生活也许是光鲜亮丽的,但在乡村工作生活未尝不能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活法。”2020年4月,曾在北京等地实习的刘兰听从内心的召唤,应李锋的邀请成为了道官冲的“新村民”。

“很多人并不理解我的选择,一开始,我的父母也不是非常支持我,但最终他们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刘兰告诉记者,她也由此成为了古法造纸研学馆馆长,正式走上了保护、传承非遗的道路。

扎根乡村

带领民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在这里,我第一次编写研学课程,第一次组织研学活动,第一次和亲子家庭打交道,第一次和教培机构合作,第一次写各种各样的材料,第一次从新闻学的学生转变为被采访对象……”到了道官冲后,刘兰的第一件事便是筹备古法造纸研学馆的“五一”研学活动。与她的想象不同,太多的工作都没有样本可以参考,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04、09版通版-7.jpg

刘兰与村民黄建洪讨论起了造纸发展方向。

按照最初的思路,古法造纸研学馆的展馆分为“纸恋浏阳|道官冲古法造纸”“纸彩纷呈|中国手工造纸”“纸路辉煌|造纸术的流传”三大板块,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道官冲手工造纸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传承谱系、工艺特色、中国手工纸工艺历史演进等内容。而刘兰要做的,除了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古山贡纸的前世今生,还需要带着学生和游客体验造纸工序。

“我们究竟能给这个村庄带来什么?如果没有造纸研学馆,道官冲会变成什么样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刘兰和团队不得不面对村里的真实状况。

古山贡纸起于宋元,曾远销东南亚,但在一段时间内却濒于绝迹。村里的造纸师傅黄隆根,从17岁开始便从父亲手中继承下这门古老的纯手工造纸技术,已经是第五代传人。在他的记忆中,制造古山贡纸曾经是乡邻们赖以生存的活计。村民多拥有自家的竹林,所生产的纸也销往了长沙、浏阳等地,供艺术家们挥毫泼墨。后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力成本大幅提高,村里的造纸坊也由鼎盛时期的家家造纸变成了零散的几户。

“非遗是一种生活形态,只有将其放在生活中,让它创造价值,它才能活得长久。”经过多次研究,团队一致认为传承和保护非遗,首先要打通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让它活在当下,走进民间,也就是实现“在地活态保护传承”。因此,如何串起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播、非遗与研学、非遗与市场、非遗与传承人等元素,再如何由非遗促进乡村建设,也成为了李锋和刘兰等人一直在思考、摸索的新路。

很快,刘兰开始牵头推动道官冲组全体村民、上洪村村集体和湖南沧海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股,注册成立浏阳市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当地文化实现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传承”,打造非遗生态村。

研学馆也通过开发“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项目,延伸非遗文化产业链,以门票分成、出租闲置房屋、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其实,我也有过因为和村民观念不同而悄悄流泪的时候,但当你敞开心扉和村民们聊天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淳朴与善良……”很多时候,刘兰也会因为工作进展不顺利而灰心丧气。但更多的时候,她发现真正倾注了心血和时间,村民们也会从不理解转变为跟着来,“这让我很欣慰,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既能照顾家庭又能维持生计,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黄建洪是村里的“90后”,以前常年在长沙打工的他看到道官冲的变化后,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接过了传承古法造纸技艺的“接力棒”;村民黄隆国叔侄则卖掉了原本用来营生的货车,回村创业,建起了农家乐专门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

与此同时,有着璀璨星空的道官冲,也迎来了它的民宿开发之旅:山溪环绕的道官冲原宿一开业,就受到了大批游客的喜欢。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易承业说:“这里原本是村民闲置的夯土老房子,通过改造后,既保留了‘非遗’夯土墙工艺,也更加安全美观。”

“道官冲原本有57户村民、300余人,在研学馆项目成立之前,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回归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也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刘兰笑言,现在来道官冲研学的,除了浏阳本地人,还有不少长沙人,大家都是奔着“非遗文化”四个字而来的。

虽然研学馆开馆不久,但已举办了数十次研学活动,接待了数万名游客,“接下来,村里还会考虑引入皮影戏、染布等具有内生动力的非遗项目,让这里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非遗村’。”刘兰说。

“这两年,有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留在道官冲,为什么能留得住?”刘兰告诉记者,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像艾青说的“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对道官冲这片土地,也保持着一份深爱并怀有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只是一颗螺丝钉。能给这个地方带来一些改变,这就是我在道官冲留下来的意义,也是最好的理由。”

浏河时评丨人才架起非遗和发展的桥梁

董怀国

位于湘赣边界的上洪村,位置较偏,却聚集了古法造纸、夯土墙、送春牛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一批有着较高学历的外地人才陆续选择来这里扎根,成为“新村民”。他们多方努力,开发了“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热门项目,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走出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边是因为区位条件不优等制约,造成在社会经济发展上面临的困难较多,发展程度相对于先进地区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边是因为历史的积淀,坐拥让人叹为观止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保护和发展文化遗存的重任。当今,有不少的地方在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掘非遗价值的基础上,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愁资金,愁项目,愁人才,愁政策,成为了典型的“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而浏阳正在走的,就是一条将非遗同经济发展充分结合的路子。作为千年古县,浏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丰富、形式多样。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4个、长沙市级非遗项目23个、浏阳市级非遗项目61个。这些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了乡村振兴工作中对于项目有地方特色、有产业基础、有参与人群的要求,它们同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已经被证明落地实,见效快,影响广。

我们必须认识到,非遗的脆弱性来自它的传承链条。长期以来口口相传的非遗传承方式,让它随时面临因传承人断档而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手段,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将手工制作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非遗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环境下实现自身的壮大,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间的关键便是人才。

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应下大力气做好乡村振兴这个大命题中的人才工程建设,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这一点,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如果说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将精力放在需要多年磨砺的一门技艺上,造成了非遗传承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难以在现代社会绽放其活力。那么,同现代要素充分结合的非遗传承,通过市场化的开发,不断延伸其产业链条,为社会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就迎刃而解。

“非遗+”,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提出来的。近年来,浏阳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条》,积极探索,并设立100万元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我们可以看到,有了政策的兜底,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各类人才纷纷涌入浏阳,投身浏阳的“非遗+”事业。他们带来了知识、技艺、资金、人脉,给了浏阳的非遗传承无限想象的空间。此时,区位的劣势变成了优势,保护的任务变成了机遇,政策同人才的握手,促进了非遗和发展的融合。

我们相信,随着对市场运营的更深入理解,以及更多人才的持续性加入,浏阳的文化遗存一定能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得更紧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更充分地产生,乡村振兴的脚步必将不断加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