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匠心“守艺人”剖竹编篾64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4-07 10:12:19
微浏阳
—分享—

11老友记-1.jpg

戴伦柏和老伴蒋冬生两人分工合作,配合十分默契。

一根小小的竹子,在80岁老人戴伦柏的一双巧手下,可以变换各种模样,瞬间“蜕变”成造型美观、环保耐用的手工艺品,这便是竹编技艺的魅力所在。

戴伦柏16岁开始接触竹编,从那以后手中的竹丝便再没有放下过。尽管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然坚守着这项技艺。“对我来说,做竹编不仅是一份补贴家用的活计,更像是在传承一项传统技艺,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戴伦柏笑着说。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彭红霞

一根竹子的“变形记”

4月6日上午,蕉溪镇早田村的一家农房内,戴伦柏戴着一双蓝色袖套,围裙搭在腿上,正全神贯注地编织竹淘箩,他的老伴蒋冬生则坐在一旁清理细竹条。两人一左一右,一人负责编,一人忙着打下手,配合十分默契。

11老友记-4.jpg

戴伦柏一手拿着青编,一手握住黄编,全神贯注地编织竹淘箩。

“竹淘箩其实算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青编、黄编和用来定形的粗竹条三种材料。”戴伦柏说,做竹编需要将竹子剪刻成各种形状的细条,青编是指竹子最外层的表皮,一般用来做竹淘箩的横排,需要边织边添加;黄编则为竹子的内层,常常用于竖排起骨架作用。

只见戴伦柏张开双腿,将已经成型的簸箕紧紧固定住。老人一手拿着青编,一手握住黄编,双手配合着一把简单的刮刀,在竹丝间灵活穿梭,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手指翻飞间,地上的竹丝越来越少,手中的竹淘箩渐渐显现出了雏形。

11老友记-5.jpg

手指翻飞间,戴伦柏手中的竹淘箩渐渐显现出了雏形。

“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竹编,难度大的太费力,身体也吃不消。”戴伦柏笑着说,就算是最简单的竹淘箩,也需要经过砍竹、划丝、匀蔑、编织、收边、缠边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十分重要,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

制作竹编工艺品不仅是个技术活,实则也是个力气活。戴伦柏说,最难的不是编织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我一般都是做一会就休息一下,一天做一两个成品出来。”

“手工活不能图快,只能是熟能生巧。”做竹编时,戴伦柏不爱说话,也从来不戴手套,总是低着头独自忙活。尽管与竹编打了半辈子交道,经验丰富的他也避免不了意外“中招”,老人的双手满是经年累月留下来的老茧和伤痕,往往旧伤还未愈,就又添了一道新伤。

从业64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每年中秋过后,戴伦柏就开始忙活着收竹子了。“春竹不能砍,容易生虫子。”他告诉记者,由于春竹不适宜做竹编,他得在春天来临之前准备好这半年的竹子,存放在家里备用,“最适合的是三年以上的母竹,叶茂挺直,那样做出来的竹编工艺品最结实耐用。”

竹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但一生都从事竹编事业的人却不多,戴伦柏是其中一个。

从16岁到现在,戴伦柏已经坚守竹编技艺整整64年,并靠着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家六口人。

在过去,竹林随处可见,篾匠可随地取材,竹编成了早田村的一种特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篾匠这个老行当越来越不景气,许多从事篾匠的手艺人纷纷改行,整个早田村只有戴伦柏和他69岁的侄子戴朝购仍在坚持。“上世纪60年代,竹编工艺品在农村很受欢迎,销路很广,一个簸箕大概能卖到9角钱。”戴伦柏表示,虽然现在一个可以卖到50元左右,价格高了不少,可买的人少了很多,只有一些饭店、餐馆需要这种竹制品。

“以前会拿到集镇上卖,现在有专门到家里收购的商户,方便了很多。”戴伦柏精心做出来的竹淘箩既紧密又美观,寿命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最多可承重五六十斤,深受商户青睐。

虽然已经80岁,戴伦柏的身体却十分硬朗。也许是农人血液里流淌的淳朴和勤劳,戴伦柏总是不愿让自己闲下来,“做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