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匠人之心,承城市之忆,六旬手艺人坚守传统行业45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5-17 10:44:05
微浏阳
—分享—

10版老友记-1.jpg

在淮川街道车站中路,繁闹的街边人来人往。在众多形形色色的商铺中,一家名为“宋记机械修鞋”的老式店铺显得有些特殊。店铺的主人叫宋特阳,今年65岁,是一名修、缝、补、磨都很精通的老手艺人,在这个行业已经坚持了45年。

春去秋来,岁月更替,平淡朴实的手艺匠人守着一方小店,修修补补几十年,终其一生,只为一事。对宋特阳来说,这门手艺已不仅仅是生存之道,早就成为了一个习惯,一种情怀。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图/刘珂

“宋师傅的手艺没得说,找他干活我放心。”

日复一日地坚持45年,成为一名真正的手艺人

“宋师傅,麻烦配一把钥匙。”“好咧!稍等一下……”5月11日下午,走进“宋记机械修鞋”,30多平方米的门面内摆放着一台用来补鞋的缝纫机,一旁整齐地堆放着各式各样的修补小工具。

10版老友记-4.jpg

宋特阳坐在机器前,把钥匙对准孔放下,开始配钥匙。

宋特阳系上围裙,接过了客人手中的钥匙。随后走到机器旁,打开左上方的小灯泡,低头弯腰忙活了起来。屋子里光线昏暗,老人的动作却十分流畅熟练,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机器声,不一会儿铜粉四溢,一把崭新的钥匙新鲜“出炉”了。

宋特阳老家在娄底,1985年跟着亲戚来到浏阳,便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和妻子一同在浏阳安了家。刚来浏阳时,他在人民路的马路旁摆摊,一把小板凳、一个工具箱、一台小机器,加上一根扁担,就是出工时的全部家当了。

以前的街头手艺人挑着一身行头走街串巷,吆喝声在街头巷尾回响,宋特阳亦是如此。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马路还满是泥泞,也不像现在高楼林立,他的工作在那个年代还属于“热门”职业,几乎城区所有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0版老友记-3.jpg

用机器配好钥匙后,宋特阳会进一步打磨,确保钥匙能用、好用。

直到2001年,宋特阳夫妇在车站中路开了一家小店,这一开就是20多年,他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如今,店门口的马路修整拓宽后焕然一新,周围的店铺也换了一家又一家,只有这间小小的修鞋铺依旧在。而他也从刚来的外地人,到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浏阳话。

“我20岁就开始和师傅学手艺,到现在已经干了45年了。”宋特阳回忆,最开始学习那会没有打孔的机器,许多活只能靠手工完成,一天下来手酸痛到没有知觉是常有的事。但他很勤奋,凭着一股毅力,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手艺人。

“宋师傅的手艺没得说,找他干活我放心。”说起宋特阳,一旁的顾客杨昌贵竖起了大拇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儿时的传统行业渐渐从记忆中消失,越来越难寻觅到他们的身影,“像宋师傅这样坚守老行当的人不多了。”

“手艺手艺,最终还是靠手吃饭。”

要想出好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技巧

修鞋、补锅、修伞、磨剪子、配钥匙……儿时记忆里,那些坐在巷子角落里的手艺人仿佛无所不能,家里有什么物件坏了只管找他们,定能帮你修好。

每天早上7点开门,晚上9点关门,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日如此。因为价格公道、手艺好,宋特阳收获了一批老顾客的认可。不仅仅是街坊邻居,有些人还从乡下特地赶来找他修鞋补锅,一些剪纸爱好者和缝纫店老板经常“组团”请他磨剪刀。

10版老友记-2.jpg

宋特阳在为顾客修补炊具。

“手艺手艺,最终还是靠手吃饭。”宋特阳说,以配钥匙来说,过程看似简单,只要在机器的辅助下把钥匙对准孔放下去就好了,但在操作过程中手要十分稳和准,稍不注意一些细微的地方就会有所偏差,导致使用效果不佳。

首先根据钥匙的大小、复杂程度选择使用不同型号的机器,因每把钥匙都有独特的结构,配置时锁孔的精细程度,便决定了这把钥匙能不能使用、好不好用。一番打磨后,宋特阳将配好的钥匙举起端详,用食指在凹凸处轻轻擦过,感受光滑程度。

“磨剪刀也是一样,剪刀谁都能磨,但是想要磨出好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宋特阳拿起一把剪刀解释起来,不同用处的剪刀磨法也不一样:剪纸的剪刀,头要尖;缝纫的剪刀,刃要锋利……

从业这么多年下来,宋特阳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他的双手也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做手艺的不图发财,只求养家糊口。”宋特阳笑着说,就是靠着这门手艺,自己养活了一家四口,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家立业了。

尽管岁月流逝,宋特阳依然忠爱这份手艺。虽然现在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了,他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平常没什么娱乐活动,不做点什么心里不舒坦。”或许是流淌在手艺人血液里的勤劳与淳朴,才有了宋特阳45年的坚守,“趁着现在身体好,我还想再干几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